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刘秀祥:一个都不能放弃,一直都不能放弃
刘秀祥在操场给学生开主题班会
工作八年,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刘秀祥还是“负资产”,每月20日是他“花呗”最后还款日,钱花在哪里?少部分花在家里,大部分用在学生身上。
同事们称呼他“优秀祥”,学生们直接叫他“祥哥”。在学校,甚至在望谟,刘秀祥都是非一般的存在。曾经,他“千里背母上大学”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大学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回到故土,踏上讲台,将青春奉献给大山里的孩子。八年来,他走遍县里所有村庄,只为通过努力改变更多孩子命运。
2020年5月,刘秀祥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说:“我想给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带来改变,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教育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捷径,因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我愿意做点燃希望的人。”
“最好的老师我遇到了”
748名学生参加高考,319人达到本科线,县理科状元出自该校——这是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2020年高考成绩单。由此不难理解刘祥秀近来总是乐呵呵。他说,“我们学生高中入学成绩并不优秀,三年来所有老师辛勤付出,学生们自身艰苦努力,他们终于冲过高考独木桥,开启人生新篇章,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老班,很幸运遇见你,你给我影响很大很大,谢谢你,最好的老师我遇到了。”“祥哥,关灯后你来查寝,我骂了你,你却只讲了一句‘早点休息’,我都在想是不是明天要卷铺盖走人了。”“你终究成为了我的英雄。”“请在您的工作室留个位置给我,四年后在工作室见。”“遇见您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会记住没有钱的时候来找您”……这是刘祥秀任班主任的高三(15)班学生,在高中最后一节课后写下的满满一黑板留言,送给他们最爱的祥哥。
高三毕业生韦娟说:“祥哥是我们很多人的偶像,也是最好的榜样。我初中就知道他的事迹,特别感动。祥哥常说过去一无所有不代表将来一无所有,不要用现状评判未来,坚持就会成功,他就是这么一路走来。”韦娟所说的“事迹”,刘秀祥现在不愿意过多回忆,“因为太过艰辛,想想就扎心”。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小山村,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堪打击,患上间歇性精神失常。刘秀祥小学三年级时,哥哥和姐姐外出谋生,母亲彻底失去生活能力,“养家糊口”重担就此落在刘秀祥肩上,那时他还是孩子。
每天为母亲洗脸刷牙、穿衣梳头,在厨房忙来忙去,委托邻居帮忙照看母亲,飞奔跑向学校上课,放学后给母亲做饭,待母亲休息再温习功课。因为没时间和经验种田,只能转租给别人,一年能得到五百斤稻谷。家里没钱,他就空闲时背着竹筐上山挖野菜、挖药材,走几十里山路到县城去卖。赚了钱紧着给母亲买药,剩下的买点油盐酱醋。
语文老师了解到刘秀祥的情况,送给他一本《平凡的世界》。看了这本书,刘秀祥深受鼓舞,认定勤劳和读书能改变命运。正是有了这个信念,他坚持读完小学,并以全县第三名成绩考上望谟县最好的初中——实验中学。
刘秀祥给学生讲题
但因家中贫困,刘秀祥没有去上县实验中学,而是在县城找到一所民办学校,以摸底考试第一名成绩获得该校免费入学机会。他说,“我对读书这件事意志很坚定,至于读书能带来什么,当时不知道,就是欲望很强烈。”由于要进城上学,母亲没人照顾,小小的刘秀祥带着母亲跪在父亲坟前说,“爸,我带着母亲出去了,你要保佑我和母亲都平安,我出去混不成个人样,绝不回来。”
初到县城,没钱租房,刘秀祥用稻草在学校旁山坡上搭间棚子。门前空地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是厨房。为了维持生活,放学后刘秀祥到县城里捡废品,周末再去打零工。每周能挣20多元,勉强维持母子二人生活。
2004年,刘秀祥初中毕业,考入安龙县第一中学。这也是他最劳累的三年,周末和假期做家教、去餐厅做服务员、去工地当小工。学习之外,他必须养活自己、照顾母亲。在他精心照顾下,母亲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犯病次数越来越少。但因长期照顾患病母亲,再加上营养不良,体重只有80多斤的刘秀祥,在高考之时病倒,这一病让他发挥失常,以6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刘秀祥说:“第一次觉得上天这么不公平,对生活充满失望。我拼命读书,多少困难都挺过来了,但这个结果我承受不了,甚至有了最坏的想法。”一蹶不振时,他翻开自己的日记本,发现之前写过一句话:“当你在抱怨自己没有鞋穿的时候,回过头发现别人没有脚。”刘秀祥说,“那一刻,我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为我还有母亲,虽然她什么都不能给我,但只要她健康活着,我就拥有打败一切困难的力量”!
那一年,贵州省义兴市一所高中的校长获知刘秀祥情况,被他的孝心和上进心感动,邀请他进校免费复读。于是,刘秀祥背上母亲,拎着一包锅碗瓢盆来到兴义市。他以每年200元价格,租下农户家闲置猪圈当家。猪圈四面通透,就用编织袋遮风。他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取,总是能够取出来的,我除了上课和学习,其他时间基本都在打工挣钱。”
刘秀祥终于如愿以偿,在2008年夏天收到临沂师范学院(现改名为临沂大学)录取通知书。他抱着母亲嚎啕大哭,说自己去哪里,就会背着母亲去哪里。
刘秀祥参加学生们的活动
抱怨黑夜漫长,不如让自己闪闪发光
“贵州第一孝子”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获得社会关注,随之而来还有方方面面的帮助。临沂师范学院为他们提供临时住处,并为他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入学后,不少热心人士和企业曾找到刘秀祥,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刘秀祥说,一个人活着不应该让人觉得可怜,而应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虽然自身已经很困难,但刘秀祥从没停止帮助他人。大学期间,他将部分兼职收入寄回贵州,用以支持初中时捡废品认识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上学。
大四那年,很多企业找到刘秀祥,愿意与他提前签订就业合同,待遇也优厚,刘秀祥在读大学之前想的就是留在城市工作,毕竟大城市机会多,选择多,挣钱多,方便给母亲治病。
就在刘秀祥纠结时,曾经一起捡废品的一个妹妹打来电话,说自己不想读书,准备结婚。那一刻,刘秀祥震惊又心酸,感觉还有很多人正经历自己的过往。“我要回去,告诉贫困和迷惘中的孩子,人生必须有梦想,还要告诉他们梦想力量有多大。”于是,刘秀祥收拾行囊,带上母亲回到望谟。
八山一水一分田,说的是贵州。可在位于云贵高原边缘的望谟,山高谷深,97.2%的土地是山地丘陵,“一分田”都谈不上。外出务工,是当地群众增收主渠道。全县总人口32万多,常年外出务工的7万多。
刘秀祥却义无反顾成为望谟县打易中学老师,两个月后,由于当地高中教师短缺,他被借调到望谟民族中学。“刚到民中时,学风不太好,学生们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正如他所说,2012年望谟县高考录取率在黔西南州排名靠后。
从站上讲台那天开始,刘秀祥就将自己全部奉献给学生,只要为了学生,什么他都做。2015年,他主动请缨,接手高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们中考总分是700分,这个班学生中考最高分是258分,最低分105分。没人认为自己考得上大学。”
接过烫手山芋,刘秀祥决定先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树立自信入手。他把自己经历说给学生们听,震撼了所有人,学生们会想到在外打工的父母;想到不学习,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刘秀祥让所有学生都定下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每天早上6点大家一起在教室自习,每晚11点,所有人一起离开教室,一点点努力、一点点进步。刘秀祥告诉他们“与其抱怨黑夜漫长,不如让自己闪闪发光。”
为了拉近和学生的感情,他分批次将班上学生邀请到家中,下厨做饭给大家吃,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收入不太高的他把大半工资都花在学生身上,有时给学生买水果,有时给学生准备画了笑脸的鸡蛋……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希望学生建立对他的信任,有任何事情能第一时间向他求助。
用学生们的话说,“祥哥好像就生活在教室中,你需要他时,永远会出现在你眼前,他陪伴我们的时间比家人更多,他好像永远不累。他是我们内心的依靠,只要祥哥来了,没有什么迷茫不可以解开,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
德州学院大四学生哈应妮因为基础薄弱,努力后也没有明显提升,加上学习压力很大,一度有过放弃读书的念头。“心情特别低落,祥哥一直开导我,和我说了很多关于未来的设想。”哈应妮说,祥哥的劝说让她打消读书无用的念头,“不管压力多大,我都要努力向前冲”!
三年时间,全方位陪伴,刘秀祥让曾经的差班华丽转变。47名学生全部考上大学。“中考258分那位同学高考成绩是586分,105分那位同学也考上本科。”刘秀祥说,“我想告诉他们,不要低估梦想的力量,你们老师就是这么走来的”。
刘秀祥的生活似乎只有教学,最忙时他同时担任三个班的班主任和五个班历史教师,还兼任德育处副主任等职务,每天忙得团团转。不管工作多繁重,他都任劳任怨,因为他很着急,想要改变来得更快一些。他来到民中后,改变悄然而生,考取大学学生数量连年增加,2015年170多个,2016年300多个,2018年500多个。贵阳的名校、私立学校三顾茅庐,开出不菲年薪邀请他任教,他不为所动,坚持守在望谟,说这是最需要他的地方。
“他永远是最后关灯的人”
2018年,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成立,学校背靠天马山,环绕王母河,远离城市喧嚣。刘秀祥被任命为这所新学校的副校长。“立德、尽责、求是、笃行”是学校校训,刘秀祥时刻谨记。他告诉所有学生“学习是很苦的事情,但是可以把苦学成甜”。
早上第一堂课7:30开始,没有早课和教学任务的老师可以9点到校,但刘秀祥每天早上6点多会准时出现在学校,看学生早餐情况、陪学生早读、巡查校园,然后上第一节课。晚自习也陪着他们,指导每个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增分计划、大学计划及未来人生规划等。
刘秀祥和学生在一起
为了能让学生们从繁重课业压力中得到稍许放松,还能时时激励自己,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刘秀祥一直走在“创新的大道上”。每天早读前,全班同学要站起来大声朗读班训、座右铭和谨言,以提醒自己:为什么来上高中?为什么要读书?我的未来在哪里?每天下午上课之前,各班都要“每日一歌”,《父亲》、《阳光总在风雨后》……励志歌曲让学生满怀激情进入学习状态。学校还有“黄金60秒”,全校师生聚集操场,学生们可以根据主题,勇敢站上最闪亮位置,用一分钟时间阐述自己观点。此外,还有“骄子论坛”等各式各样讲座、沙龙……
吕海城是江西师范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一员,他支教的学校就是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他说:“我刚去学校时,校长说学校环境一般,条件一般,但一定是望谟县人文气息最浓厚的地方。或许你很难想象,这里学生在朗诵班训、演唱班歌时,都极其认真,这或许就是他们对教育,对未来的渴望。”
吕海城在学校担任通用技术课程老师,负责校团委部分工作,和刘秀祥时有接触。他说刘秀祥在学校没有固定办公室,却很容易找到,因为他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似乎都在学校。“老师们私底下都叫刘校长‘优秀祥’,他似乎没有业余爱好,只有学生和工作,即使大家吃饭时,他谈论的也是学生。刘校长没脾气,对我们也没有过高要求,只是默默地自己干,一直干。支教路上能遇到这样的前辈,是我最大幸运,我觉得他好帅!”
刘秀祥喜欢与各处室和教研组的老师交流工作。“可能也有老师觉得我烦,因为我讲得太多。”他喜欢和老师们交流,认为每个人都要随时充电,“如果继续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今天的学生去解决明天的问题,怎么能搞得定?现在知识更新太快了,不能再抱着以前那套教学方法不放。”刘秀祥抓住一切机会向其他老师介绍自己教学经验。在一天工作结束后,他还会学习两个小时,在知识更新方面“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他,拿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1994年出生的吴元元,2019年3月成为望谟县实验高中历史老师,他说自己最初梦想并不是做老师,但因为是师范生,又是望谟县定向生,最终还是成为一名老师。第一次走进实验高中时,他彻底惊呆,学校在建设中,到处都是尘土,走一圈下来,鞋子颜色都无法分辨。老师们开会就是一个空旷的地方,周围都是坑。宿舍没有建好,学生们铺上硬纸壳就休息,停电时不能做饭,学生们就拌着“老干妈”下饭,那一刻,吴元元内心极度复杂。
入职前党校培训,舍友听闻他入职的学校是望谟实验高中,一下就来了兴趣,“是刘秀祥老师那个学校吗?”那时候吴元元还不知道刘秀祥是谁,“读一本《望谟好故事》后,我对他有了基本了解,很难想象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不平凡的人”。与刘秀祥第一次见面,吴元元有些感慨,没有光环,却很瘦小。“元元老师,来这里还适应吗?”这是刘秀祥对他说的第一句话,那一刹那,吴元元感到的是哥哥对弟弟的关心,倍感温暖。
没过多久,吴元元又接到刘秀祥电话,“元元老师,放假没有回家,晚上来我家吃饭吧”!原来,刘秀祥一直关心家在异地的年轻老师,当吴元元和几位老师走进刘秀祥家时,他已经做了一桌饭菜,解开围裙招呼老师们坐下后,又给一旁的母亲梳头洗脸,这一幕触动了吴元元。
吴元元说:“我能感受到刘老师对妈妈的爱,他就是一个很温暖的人,永远想到的是别人。他更是一个努力的人,在历史组,在校团委,他永远是最后关灯的人。祥哥说,‘愿做一盏灯,照亮山里娃的未来’,这句话激励着我们。有这样的榜样在身边,我们年轻老师没有不努力的理由,祥哥已经甩开我们很远,我们只有拼命追赶。”
除了唤醒学生,还要唤醒社会关注
2018年,廖段写进入望谟县实验高中学习,由于家中经济负担较重,母亲让她外出打工。刘秀祥对廖段写母亲说:“娃娃一定要读书,读书能改变命运。段写跟我说过她心中的大学梦,我们应该帮她实现。我知道家里经济有困难,你放心,我和学校一定会尽力帮你们解决。”可廖段写母亲迫于家庭窘境,始终不同意,最终将女儿送去广东。
刘祥秀没有放弃,一直和廖段写保持电话沟通,“刘老师,我好想回学校读书啊!没什么文化,只能在这里做苦工,我想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廖段写的话触动着刘秀祥的心。一次、两次、三次……他反复去廖段写家做她母亲的工作,给她讲国家针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政策,同时积极寻找资助人解决读书费用。2019年12月31日,经过刘秀祥与学校努力,廖段写的母亲终于同意孩子回到学校上课。廖段写说:“我很感谢刘老师和学校帮助我争取到这个读书机会,我要奋发读书改变命运。”
刘秀祥(左二)去学生家里家访
“如果没有刘老师,我早去打工了,也不会考上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李应芬说起当年刘秀祥给予她的帮助时,忍不住掉泪,“我妈妈的情况和刘老师妈妈相似,所以他是最了解我感受的人,家里情况不好,他就给我联系资助,开始没有联系上,他自己掏腰包还骗我说是外界资助”。
刘祥秀自尊心强,自己最困难时也没有低头求过别人资助,但是为了学生,他自嘲像个乞丐。“早几年,我走到哪儿都在谈学生,谈教育,谈资助。你能给我资助一个贫困学生吗?你不能的话,能不能给我找一个资助人?有些人说我像乞丐,四处求人。虽然会不舒服,但如果我这样求一次,能让一个孩子走进课堂,就值得。哪怕让我下跪,我也会做。因为一个举动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甚至可能是那个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个影响面非常大。”凭着这样的信念,他牵线企业和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1800多人。
在望谟,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孩子较多,刘秀祥经常走村入户家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学校复课,高一学生项兴富却没有回到学校,吴元元和几位老师去了学生家里几次也没做通工作,孩子就是不想读书了。吴元元只能求助刘秀祥。那天下着小雨,刘秀祥带着吴元元等几位老师一起到项兴富家。这是一个单亲家庭,母亲靠给别人打零工维持母子俩日常生活,母亲把儿子叫出来。
“项兴富,你成绩还可以,为什么不想上学,是学校饭菜不好吃还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家里的经济有困难?说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嘛!”刘秀祥笑着说。
“刘老师,学校已经资助学费和生活费,非常感谢,但家里太困难,我是一个男人,不想再给妈妈增加负担,想去社会上闯闯,去挣钱。”学生也很坦白。
刘秀祥一下就拉住学生的手,“困难,谁都会遇上,老师那时候比你现在可困难多了,你这不还有家吗?我那时候住猪圈,捡垃圾,还要照顾生病的母亲,为什么我要拼命读书,因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你还没有能力养家,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工作需要具备知识和技能……”刘秀祥在学生面前说起自己过往,这是吴元元第三次听刘秀祥回忆过去,每一次,他都感觉眼泪在眼眶里转。一旁的项兴富一直在流泪,最后哭着说,“老师,我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妈妈,我要回去读书,要用知识走出大山”。
8年来,他访遍望谟县160多个村子,骑坏8辆摩托车,把40多个孩子从工地拉回校园。家访罗帅家,他骑着摩托车翻到路坎下,住院半个多月;家访吴胜家时,由于塌方道路无法通行,村里人一起帮他扛着摩托车走了5公里小路;家访罗英家,全村人都来迎接和欢送,因为罗英是那个偏远小山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大量走访中,刘秀祥愈加意识到教育关键在于唤醒,“除了唤醒学生,还要唤醒社会关注”。于是他到各个地方演讲,用自己经历鼓励更多人追逐梦想。演讲超过1100场,刘秀祥更加坚信: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取知识的一部分。
2020年7月14日,刘秀祥走进望谟职校,演讲结束,校长曾启贵感叹,“刘老师,我们学校有86个老师,其中36个是您曾经的学生”。那一刻,他特别幸福。“唤醒的不只是孩子们的宏图大志,更是用爱唤醒了他们感恩的心。原先我想能改变一两个人就足够,现在看,当年用心呵护的幼苗已经长大,他们也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李应芬是酒琴村铅厂组第一个大学生,曾经这个寨子里很多女孩想的就是嫁人生娃,没有想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没想过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而李应芬让这里的女孩有了读书的梦想,有了改变命运的决心。读大四的李应芬说祥哥深深影响着自己,她想做祥哥这样的老师。祥哥对待她的态度,就是她未来对待学生的态度,大学毕业后,她想回望谟,做一名能改变家乡孩子命运的老师。
刘秀祥在讲座之后给学生赠言
学生越来越多,刘秀祥却从未感觉自己是老师,这些学生都像他的弟弟妹妹。每年寒暑假,哈应妮和李应芬等曾经的学生们回到家乡,第一落脚点永远是刘秀祥家,迎接他们的都是祥哥下厨的一桌饭菜,牛肉干锅、酸汤鱼……那是家的味道。
高考结束,学生离校,心里空荡荡的刘秀祥这才想起自己刚刚出生四个月的孩子。这些年每天早出晚归,他把爱和时间都给了学生和工作,对于爱人和家只有亏欠。未来,或许依旧如此。他说,“教育这个工作,我真越做越想扎进去,越做越有兴趣,我现在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孩子们都能够受到好的教育。一个都不能放弃,一直都不能放弃。”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0年第16期 ]
[elementor-template id=”6632″]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