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

尔时,救苦天尊,
遍满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诸众生,得离于迷途,
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我本太无中,拔领无边际,
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初发玄元始,以通祥感机,
救一切罪,度一切厄,
渺渺超仙源,荡荡自然清,皆承大道力,以伏诸魔精,
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紫云覆黄老,是名三宝君,
还将上天炁,以制九天魂,救苦诸妙神,善见救苦时,
天上混无分,天炁归一身,皆成自然人,自然有别体。
本在空洞中,空洞迹非迹,遍体皆虚空。
第一委炁立,第二顺炁生,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
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无边际,妙哉大洞经。
皈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辰天尊,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道言:
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
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罪人实可哀,我今说妙经,
念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
火翳成清署,剑树化为骞,上登朱陵府,下入开光门,
超度三界难,迳上元始天,于是飞天神王,无鞅数众,
瞻仰尊颜而作颂曰:
天尊说经教,接引于浮生,勤修学无为,悟真道自成,
不迷亦不荒,无我亦无名,朗诵罪福句,万遍心垢清。
尔时,飞天神王,及诸天仙众,说是诵毕,稽首天尊,奉辞而退。

[注释]

 

⑴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又名《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太上救苦经》,为道教济幽度亡类道经,在度亡道场中常用。经以五言韵文写成,赞颂太乙救苦天尊拔众生脱离迷途,超出三界;称众生若能悟得虚空,超出万象,即得解脱生死,免受轮回之苦;又谓众生“归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念诵此经不息,可致“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太上,至尊至大之意。道教以太上为最高之辞,用以称呼神仙体系中最上、最高、最尊之神。太上一词原指最古之世,《礼记•曲礼》称:“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道教用以指尊神,如太上老君。洞玄,为道教经书分类法三洞部的第二部(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洞,意为幽深而不可测。玄,意为微妙而不可尽。比喻奥旨远邈,深如洞玄,非玉虚之夙挺,不能通达。《云笈七鉴》卷六称:“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据《道藏经目录》凡例:为三界之上太上道君所出,号洞玄经。凡称太上道君所流传和后人托名道君所作经书,均予收入。灵宝,即灵宝天尊,又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为道教三清尊神之第二位。《大洞真经》云:灵宝天尊盖玉晨之清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诞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矣。经,即径也,常也,欲使诵念之人依此路径常行之也。

⑵尔时,救苦天尊,遍满十方界:尔时,指灵宝天尊讲经的时候。救苦天尊,又称太乙救苦天尊,为玉皇大帝左右侍者之一,协助玉帝统御万类。他由东极青玄上帝化生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受苦受难者只要祈祷或呼喊天尊的名号,就能得到救助。“十方界”,即十方三界,为道教的空间概念。十方指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和下方。三界指天界、地界、水界。道教认为宇宙虚空即由十方三界所构成。

此句言救苦天尊为元气所化,洁身无相,积炁成真,散复为炁,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弥漫八极,无所不在,无所不存,所以称其“遍满十方界”。

 

⑶常以威神力,救拔诸众生:常,恒常,永远。威神力,惊人的力量。洞阳子注解时称这种神力莫大于元炁,元炁之远,独秉造化之权。众生,泛指一切生灵。包括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物,谓之四生。道教认为不仅仅是人,而且花草树木,禽兽虫鱼,蛇飞蠢动,有情有信,皆含育元炁而生,元炁在则柔弱滋养而生,元炁去则坚强枯槁而死。

此句言救苦天尊以惊人的神力,救拔一切生灵。

 

⑷得离于迷途,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觉,领悟。

此句言众生因沉迷于声色,嗜欲无忌而困于迷途之中,得天尊之救拔而离开迷途,然而众生对度化没有领悟,犹如盲人,虽有日月之大光明,莫能见之。

 

⑸我本太无中,拔领无边际:我,指救苦天尊。本,原来,本来。太,太空。无,虚无。领,领域,范围。

此言救苦天尊原本由元炁所化生,处于太空虚无之中,犹如橐轮翕张不息,常人于无间,其救度众生的范围无可限量。

 

⑹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庆云,象征吉祥的云气,这里指太和至妙之炁,又称卿云、景云。《晋书•天文志》:“瑞气,一曰庆云,亦曰景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萦轮炁,是谓庆云,亦曰景云,此喜气也,太平之应。”“祥烟”,亦指太和之妙炁。“生门死户”,为人生死存亡之关窍,刘一明注《悟真篇》曰:“须将死户为生户,莫将生门为死门。”

此句言在救苦天尊的救助之下,众生打开了生死户之中,穷通塞之端究,造化之妙使,通天地阴阳二炁往来升降之不穷。

 

⑺初发玄元始,以通详感机:初,始初,开始的部分。发,产生。玄元始,为玄炁、元炁、始炁三炁。《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道授以微炁,其色有三:玄、元、始炁是也。玄青为天,始黄为地,元白为道也。三炁之中制上下,为万物父母,故为至尊至神。自天地以下,无不受此炁而生者也。”《云笈七鉴》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空洞》:“上炁曰始,中炁曰元,下炁曰玄。玄炁所生出乎空,元炁所在出乎洞,始炁所出生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返一,乃人道真。炁清成天,滓凝成地,中炁为和,以成于人。三炁分判,万化禀生。”通,通感。机,枢机。

此句言大道始初产生一炁,一炁化玄、元、始三炁,三炁化为三清,三清诞而万物生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若能逆而行之,采炼玄、元、始三炁,在庆云祥烟相交感之际,就会得到天地造化之枢机。

 

⑻救一切罪,度一切厄,渺渺超仙源,荡荡自然清:救,敕免。一切罪,所有的罪过,洞阳子注曰:“一切罪莫大于死罪。”度,济度。一切厄,所有的灾难,洞阳子注曰:“一切厄莫大子死厄。”超,超度。自然,自然而然。

此句言救苦天尊敕免众生所有的罪过,济度众生所有的灾难,令众生道成名列仙班,届时仙卿玉女麾幢,仙童鼓乐,逍遥上清。上上渺渺,大罗之声,诸天梵炁,荡荡至清。

 

⑼皆承大道力,以伏诸魔精:承,承受。伏,制伏。魔精,妖魔鬼怪。

此句接上句,言众生得到超升以后均承受得非凡的法力,可以用来制伏妖魔鬼怪。

 

⑽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空中,为玄窍之异名。元萧廷芝《金丹大成集》认为玄窍“在人头上。工夫容易,下手难寻。若不遇时师,摩顶授记,皆妄为矣。”洞阳子注曰:“空彼万法而妙用,在中故曰空中。景焕烂,返视独见故曰何灼灼。”泥丸,又称泥丸宫,即上丹田,其穴为百会,在头顶正中。运周天火候,缘督后升至泥丸止,循任前降至丹田止,以收还精补脑之功。《黄庭内景经》曰:“泥丸百节皆有神。”“泥丸夫人当中立。”“泥丸九真皆有房。”陈撄宁先生《黄庭经讲义》曰:“虽周身百节皆有神,惟泥丸之神为诸神之宗。泥丸一部,有四方四隅,并中央,共九位。皆神之所寄,而当中央方圆一寸处,乃百神总会。修炼家不必他求。但存思一部之神,已可享无穷之寿。因此一部之神,非散居别处,而居脑中。泥丸夫人,即脑室中央之神。”《道枢•平都篇》曰:“丹田之上,辟方一寸,是为玄丹之宫,脑精泥丸之魂宫也。夫能脑中圆虚以灌真,万穴真立,千孔生烟,德备天地,混同大方,故曰泥丸。泥丸者,形之上神也。”洞阳子注曰:“泥丸在两眉间,直入三寸为脑血之琼房,鬼精之玉宝,百灵之命宅,津液之山源,一名上一赤子,乃形躯之上神,故曰泥丸仙。”依现在生理学言,泥丸宫位置正当头部的松果腺体,具有内分泌机能。由三叶组成,各叶功能不同,与人身体发育、生命力强弱、智力高低、生殖器官功能代谢等有密切关系。

此句意为:玄窍中什么东西那么明亮闪耀,是泥丸之仙。即言修炼之人所采取的一种炼精补脑的功法。

 

⑾紫云覆黄老,是名三宝君:紫云,为水火之炁,称水火既济,化为紫云。水指心液,火指肾阳。心肾既济而氤氲,产生纯阳之炁,炁乃化为紫云。《崔公入药镜》元王道渊注曰:“心假戊己真土擒制迫逐,得其真火之升,真水下降,同归土釜,水火既济,结成金丹,一炁纯阳,与天齐寿。”覆,覆盖。黄老,指黄庭,亦名规中、庐间。一指下丹田。因其黄色为土,正为结丹之土地,而且黄色又处于人身之正中,犹如“田”字中心。陈撄宁《黄庭经讲义》曰:“‘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居。‘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示中空之意。”人之一身,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三宝,道教谓精、炁、神为三宝,并称之为上等大药。《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炁精。”神、炁、精为入身修炼之三品上药,彼此互相依存,三宝若失其一,人即死亡。又有先天三宝与后天三宝之说,先天三宝即先天真一之神、先天真一之炁和先天真一之精,又称元神、元炁、元精,后天三宝即思虑神、呼吸气和交感精。修炼之用,为先天三宝;常人之用,为后天三宝。然后天三宝由先天三宝炁化而来,故此修炼之时,须将后天返为先天。后天三宝转化为先天三宝,则大丹成矣。

此句言修炼之人,采太和之妙炁,令心液和肾阳在体内既济,化为紫色云炁。云炁下行,覆盖于下丹田,使己成为至人,接着内视返听,凝其神,呼吸太和,袭其炁,逆流运珠,聚其精,三宝凝积于神室(下丹田)之内,皆化为神。

 

⑿还将上天炁,以制九天魂:还,返还。将,到。上天炁,即先天炁。一指元炁。《武术汇宗》曰:“何以谓先天炁?元气是也。此炁从无极判来,伏于肾阴中,杳杳冥冥,静而不动,长生之灵药,超劫之至宝,而为后天呼吸吹嘘之气,亦无形影可见。古云: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人在胎中未受形之先,在胎中先受此炁,后生两肾,两目,由此生心肝脾肺,九窍生肢,次第而成有象。”一指元始祖炁。《崔公人药镜》:“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元王道渊注曰:“先天炁者,乃元始祖炁也。此祖炁在人身天地之正中,生门密户,悬中高处,天心是也。神仙修炼,止是采取先天一炁,以为丹母。”九天,亦曰天谷,犹上丹田,即脑宫。《道法会元》卷七十六曰:“内经云:天谷元精,守之自真。言人上有天谷泥丸,藏神之府也。天谷元宫,乃元神之室,灵性所有,是神之要。”即泥丸宫别名。《道枢•神景篇》:“天谷者,泥丸之宫也。上赤下玄,左青右白,其中有黄焉。斯元神之府也,谷神真一之至灵者也。其为吾之性欤?而心为其用焉。”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顶中泥丸,名曰乾顶,一名天谷,又号内院,婴儿成形,升驻于此。丹书名曰上田,此处是也。”

此句言讲人身内的后天气炼成先天炁,上行到上丹田泥丸之宫,使宫中谷魂得以盈满,下行至下丹田黄庭,使魂神得以清灵,故老君曰: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一者炁也)。

 

⒀救苦诸妙神,善见救苦时,天上混无分:救苦,此言救苦,实为自救也。苦不自救,孰能救之。诸妙神,为人体内诸神。人修上乘之道,贵在全其神,神全者光而不耀;守其全神,神光即会缠绵,化生万神,所以称诸妙神。

此句言人若能见苦自救,守其全神,超越厄难之外,回风混合,结百神于己身,即是善见救苦,于天上而不可分。

 

⒁天炁归一身,皆成自然人:天炁,即先天炁,又名道炁、祖炁、大药、金丹,为神炁的先天状态。修炼者即以此先天炁为丹母。崔希范《入药镜》曰:“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王道渊注解说:“先天炁者,乃元始祖炁也。此祖炁在人身之正中,生门密户,悬中高处,天心是也。神仙修炼,止是采取先天一炁,以为丹母。”彭好古注曰:“人之未生,混混沌沌。惟脐中一点真炁,与母命蒂相通。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及哇的一声,而炁落丹田矣。呼接天根,吸接地轴。而先天元始祖炁,未尝不充溢于其中。非后天之气,无以见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无以见后天一气之主宰。此炁在人身天地之中,生门密户。藏则为炁,形则为气。”李攀龙注曰:“先天一炁即真铅,产在虚无太极前。恍惚杳冥中有象,方知造化极玄玄。”张三丰《玄要篇•先天一炁歌》曰:“生来本是先天炁,隐在形山人难遇。”伍守阳《金丹大指》曰:“夫道,道即一也。一即先天也,先天即太极也。……故未有天地,先有太极,太极乃天地之祖炁,万物之母炁。”李含虚《道窍谈•先天直指》:“先天者,超乎后天之上,最初最始,为本为元,盖一炁之尊称也。但此先天之炁有三端,先天之名有二义。”所谓二义:“先出于天者,一也;先原于天者,二也。”所谓三端指:“先出于天者,比天更早,为生天生地之先天也。此炁包鸿炁之体,初名太无,天地未分,先有此气。此其先出于天地,故曰先天。此一端也。先原于天者,从天而起,为生人生物之先天,此炁含氤氲之象,潜行太虚,人物未产,先有此炁。此其先原于天地,亦曰先天,此二端也。至于生天生道之先天,合前二义兼有之。此气从虚无中来,称太乙,金丹假此而后成,曰祖,曰始,曰含真。可与先出于天、先原于天者,为三相类,故亦号为先天,此三端也。”内丹修炼主要是修此先天炁,但也须凭借后天气配合,柳华阳《金仙证论•风火经》曰:“先天之炁,不得后天之气,则不能招摄转运。”后天气为呼吸之气,先天炁为元炁,写作“炁”,为炼精化炁中精气合凝之代号。

此句言天人合一的境界。称人炼得元始之祖炁,则骨肉轻清,顶生圆象,隐显自然,始能为自然人。

 

⒂自然有别体,本在空洞中,空洞迹非迹,遍体皆虚空:自然,既是道教对道的表述,又是其修炼理论的一个基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以自然无为为法。道之尊,德之贵,不受任何东西的钳制而常自然。天地间的一切皆自然而然,以无为为法则,应顺其本来的自然,不可有意作为,也不受人格神意志的制约。可见自然是产生道的根本,也是道的本性,同时也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在道教炼养理论中,旨在强调通过修炼合于自然之道,方可得道长生。在合于自然之道的修养实践中,炼养家认为修养有高低层次之分。《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曰:“守虚无者,得自然之道,不复上天也,常在世间变化,见死生,为世人师。守神者,能炼骨肉形为真人,属天官,当飞上天,此谓中自然也。守气者,能合阴阳之气以生毛羽,得飞仙道,名曰小自然。”空洞,这里指泥丸宫。

此句言天道犹法自然,人亦不例外。人若能法道自然,即会产生无身之身,比于赤子,像道一样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同时脑宫圆虚而适真,似帝君(神)居之。若能守其神,摄心动也。守神不失,与神为一则忘其所守迹。一炁精通,超乎万象之表,使神游于太空之境,则廓然遍体皆虚空。

 

⒃第一委炁立,第二顺炁生,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委炁立,指一种立身之炁。《太霄琅书》炼度秘文四要:“一曰委炁立,第二顺炁生,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列子曰:生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察其始也,本无我体,因委天地,父母二气立,故曰委炁立。元始以一炁分制天地,运化阴阳,为万物之本。周子所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变阴和而生木火金水土者,亦此。

此句言人本无体,因委天地父母二炁而立,后知己身由炁而生,不当暴逆其炁,使之天关急宜运天炁以归身,使绵绵不绝而胎息,归根顺受其炁,自然久视。接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宇宙在乎手,万物化乎身,能使形化于炁,炁化为神,神化合于道,道合于自然,以法入道,法固易成,一法苟得,万法俱成。道成则顶负圆光,身有光明。

 

⒄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无边际,妙在大洞经:三十六,指三十六部尊经,道藏经书的总称。道藏经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每洞又分为十二部(类),故合称三十六部尊经。《道藏经目录•道教宗源》曰:“天宝尊说经十二部,为洞真教主;灵宝尊说经十二部,为洞玄教主;神宝尊说经十二部,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南宋王契真编《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四曰:“灵宝大法是为三洞祖教,自五劫开化之后,玉清洞真、上清洞玄、太清洞神,三洞四辅符箓,皆因赤书玉字纪经咒而成之……次于诸天说灵宝三十六部尊经真文宝箓。世俗止言洞真十二部,洞玄十二部,洞神十二部,三洞合为三十六部,殊不知各有标题。”洞阳子注曰:“斯言三洞三乘,三十六部尊经也。元始天尊于龙汉元年,出洞真十二部经,演九圣之道。太上道君于赤明元年,出洞玄十二部经,演九真之道。太上老君于上皇元年,出洞神十二部经,演九仙之道。计八千余篇,结飞玄之炁,五方紫篆焕于太霄,八角垂芒辉于碧落。天真皇人按笔书之。”

此句言三十六部尊经秘传于上天,紫微金阙,无极高真,与十神五老,共同翊卫;元始天尊与诸天上圣,每日三朝其灵文,未传下世,所以称天上三十六。后元始天尊复以三十六部尊经秘传于龙宫,以镇海岳洞天,所以称地下三十六。

 

⒅归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归命,指性命合一,形神圆融。《性命圭旨•性命说》曰:“自形中之神,以入神中之性,此之谓归(根复)命。”太上尊,泛指先天神。

此句言归神、归命于太上,须臾不离于道,则神明护之,大福随之,动于吉会,能消除一切罪厄。

 

⒆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辰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此为十方诸天尊之称呼,亦称十方救苦天尊、十方太圣、十方大神、十方至真等。有时在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前加多喜国土或后加九炁天君,在南方玄真万福天尊前加大福堂国土或后加三炁天君,在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前加大浮黎国土或后加七炁天君,在北方玄上玉辰天尊前加西那国土或后加五炁天君,在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前加妙乐国土或后加梵炁天君,在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前加难圣国土或后加梵炁天君,在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前加宛黎国土或后加梵炁天君,在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前加郁丹禅善国土或后加梵炁天君,在上方玉虚明皇天尊前加均天国土或后加一炁天君,在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前加郁察国土或后加九垒土皇君。《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二九九、《无上秘要》卷三五、《太上洞灵宝智慧礼赞》、《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八五等中亦有十方应化救苦天尊,即东方救苦玉宝皇上天尊,其余依次加救苦二字。《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一〇〇《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曰:“东方普慈救度天尊、南方大慈救苦天尊、西方慈敬护魂天尊、北方延生却死天尊、东北方护魂保命天尊、东南方万善慈救天尊、西南方延寿度人天尊、西北方弘普救度天尊、上方大慈普救天尊、下方扶衰延命天尊。”据《太上消灭地狱升陟天堂忏》记载:有依次“志心归命”十方各十位天尊,共列一百名天尊号,并称“道言: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魂。”为此道教科仪中,常为祈福免灾依次向十方礼忏祝愿。

⒇道言: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行十方界,普济度天人:道言,即道君所言,此为灵宝天尊所说。十方诸天尊,即十方救苦天尊。天人,指谦恭博施,仁德宽容,虚恬柔静,相貌为和,爱敬师友,闻道笃信之人。

此句言天尊化形下降,遍布于十方三界,授以天人上道以济度成真。

(21)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委炁,自然委和之委炁,为人之立身所需。聚,积累。功德,指向道、重经、布施诸事。《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卷五曰:“入心为神,出为行业,业有科法,经教文言,遵行布散,施用依师,治用无虚,号曰功德。”《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曰:“道德仁义礼文武辨法,此即九经。九经之中,备有功德,功德之名,为善总称。”

委炁聚功德,洞阳子注曰:“列子曰:‘凡炁聚则生,炁散则死。知炁聚则生人,不能禁也;炁散则死人,不能止也。俗所谓将息者,实仙真流传,点化凡愚之圣话。’悟之者,自能将其息而使不散,则自然委和之炁钟聚子一息,久而积功累德,自然成真。故曰委炁聚功德。”

同声救罪人,即言人若勤求师门,耽味至理,研穷典诰,一以念道,用志不分,即可同声相应,同炁相求,救度体内外一切危难。

 

(22)罪人实可哀,我今说妙经:罪人,指被世俗情欲所惑之人。洞阳子注曰:“夫人受生胞胎之中,绵绵十月,母呼亦呼,母吸亦吸,炁足神备。解胎而生,惊天骇地,而得为人,谓之婴儿。婴儿之心,但贵食母乳,尚属无知,此乃合真抱朴之时。既生百日,为物所诱,情见于外,俄而能笑,则变婴为孩,自此乃丧道失朴之始也。然后十五为童,二十弱冠。目眩五色,耳惑五音,七情夺其性,六欲灭其真,纯朴荡而尽矣。一日一夜,万死万生,驱役魂神,不闭一息,此乃处世之人。生身受罪于无间地狱,涸沦汨没无有出期。苟非得道,孰能免离。若此罪人,实可哀也。”

此句言那些被世俗情欲所迷惑的人实在应该得到哀怜,由此灵宝天尊大开救苦之门,广开微妙经典,救度天下罪人。

 

(23)念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归身,即采天炁归于己身。

此句言人若诵念天尊所说之经不休息,即可采天炁于己身,圣功冲用,三返昼夜,不欲暂停。

 

(24)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天堂,这里指仙宫,与地狱相对而言。称天上神仙及世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后亦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吕祖志•真人本传》曰:“天堂地狱非果有主之者,特由人心自化成耳。”地狱,相对天堂而言。比喻苦难危险的境地。

此句接上句,言持经念诵不息者,自然长生归于天堂,享受天堂之幸福。身居天堂,不食人间百谷而无杀生之实,土地之精,所以不受地狱之苦。

 

(25)火翳成清署,剑树化为骞:火翳,地狱名。洞阳子注曰:“火翳者,南方地狱之名也。众生常为欲火焚心,而色翳目,故曰火翳。触目动心,地狱即现。既悟真诠,性天朗彻,一念湛然。所谓火翳者,皆化为清静之域也。”剑树化为骞,仙籍语论,谓从名利争逐转向体道无为。洞阳子注曰:“剑树乃地狱名也。众生竞名利,争人我,与物相刃相摩,交谈如矛戟,树面如寇仇,见受剑树之狱也。至人体道,含洪光大,为而不争,胸中之荆棘,悉化玉树骞林也。”

此句意为:地狱再也听不到痛苦的声音,成为一片清静之地;原本争名逐利的人都转向体道无为。

 

(26)上登朱陵府,下人开光门:朱陵府,指心。此句指内炼中的行火功夫。洞阳子曰:“心为朱陵府,谓之上昧君火;闭息宴坐,以心引之,则无乎不焚。肾为玄冥府,谓之中昧臣火;升腰肋腹,闭息行之,则无乎不达。膀胱谓之下昧民火;提动机关,金龟吐焰,则无乎不省。炼上尸则火炁腾陟于降宫,故曰上登朱陵府,焚下尸则火炁透辙尾闾,故曰下入开光门。”

 

(27)超度三界难,径上元始天:超度三界,指超出三界。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丘祖全书》曰:“私欲忘,即超欲界,尘境浑忘,即超色界,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又《长生诠经》曰:“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也。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状空即超无色界。”难,困难。径,直接。元始天,指玉清圣境。

此言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阻难,即可直接进入玉清仙境。

 

(28)于是飞天神王,无鞅数众,瞻仰尊颜,而作颂曰:飞天神王,人体骨骼名。亦曰八天、八门。人之顶骨八片,谓之八天。中有金楼宝殿,玉阙紫房。自己无相,真人总领,万神居之,道成则神光闪烁,天门自开,婴儿蜕质,于是真人飞从天门而出,故曰飞天神王。无鞅数众,即身中之千真万灵。

此句言人得道成真之后,婴儿蜕质,真身飞从门而出,体内千真万神随之升入玄都玉清圣境,上朝天尊,并作谣歌,颂咏大圣之德。

 

(29)天尊说经教,接引於浮生:天尊,指灵宝天尊。浮生,浮世众生。

此句言灵宝天尊说经教化世人,引接浮世众生入仙境。

 

(30)勤修学无为,悟真道自成:无为,道的基本范畴,也是道教处理社会政治和人生诸问题的基本准则。老子首倡无为思想,他从天道自然无为的前提出发,主张人应效法天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告诫人们有为会导致失败,而无为则可无不为。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游心四海之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后世道教继承了老庄的无为观念,将之视为接物应世的基本准则乃至修道的境界和方法。《老子河上公注》曰:“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后世道士视“无为”为全身、修仙的基本法则,强调“无为师主,无为为师,寂若无人,至子无为。”对于修道者实行无为原则的具体方法。以此来稳定精神,《正一修真略仪》曰:“故万法去来,由心自造,夫惟无为无造,故能无所不造。人能淡泊清静,真气自全,是故无为也能为万物之主,而无所不为焉。”《元气论》曰:“无为者,乃心不洞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静,神定气和。”《明道篇》曰:“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周易阐真》曰:“无为了性,有为了命。”真,指保持本性,自然无为。

此句言众生勤炼苦修无为之道,保持本性,自然无为,则仙道成矣。

(31)不迷亦不荒,无我亦无名:迷,指迷惑于名利、情欲、声色、滋味。荒,因迷而得,言其神不明而心灵,逐物荡荡逝去而不返。老子曰:荒兮,其未哉。无我,指不尚贤,外其身而虚,犹觉自己不存于世。无名,指道之表象,名为实之宾,虚名出而道德充备,故称绳绳兮不可名状。庄于云:“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圣人无名也。”

此句言仙道修成之人,不迷惑于名利、情欲、声色等,亦不因此而神不明,并达到无我无名的状态。

(32)朗诵罪福句,万遍心垢清:此句指朗诵上述经句,心灵自然空虚明亮。

(33)尔时,飞天神王,及诸天仙众,说是诵毕,稽首天尊,奉辞而退:飞天神王,这里指人本来之帝真,即人之魂神。诸仙众,指人体之万神。稽首,中国古代拜礼的一种,即叩头。道教沿用其为斋醮中的常用拜礼形式。宋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曰:“稽,开也。开两手,将头首稽留至地,故云稽首。经言五体投地者,四支并头为五体也。”稽首拜礼源于上古,《周礼》的九拜中就有稽首。据郑玄注,稽首拜,头至地也。贾公彦疏称,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早期道教《太平经》中有“真人稽首再拜”,以稽首专指对神的礼拜。随着道教斋仪的发展,齐梁道士陶弘景《登真隐诀》又有“稽首三礼”,称“先一拜,额叩地;次再礼,合为三拜。若言再拜稽首者,即先两礼,后额叩地,一礼合为三礼,稽首三礼其义也。”稽首亦可在道中行仪,《本际经》曰:“稽首三礼,右绕七匝。”“稽首作礼,绕百千匝。行道时,或三遍,或百遍,或千遍,或万遍。”道教行稽首礼有三意:“一则激令大众,使有回向;二则示有宗仰,非为专擅;三则法有珍贵,令其宝重。”

 

此句言天尊说经后,飞天神王和诸天仙等,诵念完毕,向天尊叩首礼拜,表示永远遵依大道,奉辞而退。

分类: 道家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蜀ICP备16001794号
© 2014 - 2024 linpxing.c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