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阳(公元1122—1183年) , 初名从义 , 宋陕西扶风人 , 后迁往山东登州宁海县 。金贞元年(公元1153—1156年)登进士第后 , 分配在一个县里管摄六曹(即兵、刑、工、吏、户、礼) 。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 , 遂与妻孙氏同时出家 , 改名钰 , 号丹阳 , 后在莱阳游仙宫羽化 。
马丹阳曾长期寓居汝洲北街 , 他精通医术 , 善针灸 , 所创“马丹阳十二神针”甚为著名 。明陈继洲在其所著《针灸大成》中载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 言其功效“治病如神灵 , 浑如汤泼雪” , 最后并说此针的传授原则:“至(好)人可传授 , 匪(不合适的)人莫浪(乱)说” 。
丹阳在汝州行医时 , 有一少妇猝死于路上 , 丹阳一见 , 急俯身口对口吮吸 , 路人以为轻薄 。少顷 , 丹阳吐出吮吸的浊痰 , 少妇立时苏醒 , 观者才解除误会齐称神奇 。丹阳死后 , 群众在他的行医处修建一座丹阳观以作纪念 , 那条街因此称为丹阳观街 , 今为丹阳东路
马丹阳天星十二神针
马丹阳为道教北七真之一 , 其针灸医技尤为精湛 , 享有盛誉 。其著有《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别名《天星十二神针法》 。天星十二穴分布于人体十二经脉 , 《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体有十二条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就是说人体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
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而且都是属于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络穴或大关节上的穴道等,临床应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几乎这十二个穴道,已经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总歌诀1【原文】
三里内庭穴,
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
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
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
合截用法截。
【白话解】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冲、昆仑、环跳、阳陵泉、通里和列缺12个穴位,临床应用广泛。适合采用上下两穴或左右两同名穴治疗的是担法(也有人认为担即补法);适合独取一穴治疗的是截法(也有人认为截即泻法)。
总歌诀2【原文】
三百六十穴,
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
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
金锁教开彻。
至人可传授,
匪人莫浪曰。
【白话解】全身360多个穴的治疗作用,上述12穴都能概括,治病效果灵验,简直就像开水泼在雪上立刻融化。这是神仙真传,可以打开治病这把金锁。聪明至诚的人才可以传授,对行为不良不诚实的人不能传授。
这十二个穴道中,有八个是在膝至足,四个在肘至手。
其一:【原文】
三里膝眼下,
三寸两筋间。
能通心腹胀,
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泄泻,
腿肿膝胻酸,
伤寒羸瘦损,
气蛊及诸般。
年过三旬后,
针灸眼便宽。
取穴当审的,
八分三壮安。

【白话解】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三寸。本穴能治疗腹胀、腹泻、肠鸣和胃中寒邪,能治疗膝部和小腿酸痛、肿胀,还可补伤寒之后的瘦弱虚损以及治气臌病等,对30岁以上的人针灸足三里强壮保健作用很大,可使体健眼亮。本穴要取准确,一般针刺八分,灸三壮。( 其功能调理脾胃 , 扶正培元 , 通经活络 ,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中风、水肿、下肢不遂、心悸、虚劳羸瘦 , 本穴有强壮作用 , 为保健要穴之一 。直刺1-2寸 , 可灸 , 针感为酸胀麻电感 , 可向膝、胫、足部放散 。)
其二:【原文】
内庭次指外,
本属足阳明。
能治四肢厥,
喜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痛,
数欠及牙疼,
疟疾不能食,
针着便惺惺。
针灸各乃三。

【白话解】内庭位于足次趾和中趾间的趾缝端,属足阳明胃经,能治疗四肢厥冷、胃经热引起的心烦喜静、荨麻疹、咽喉肿痛、牙痛、疟疾不能进食以及频繁呵欠症。针三分,灸三壮。( 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 , 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其功能清胃止痛 , 通调腑气 。主治齿痛、口? 、喉痹、腹胀、痢疾泄泻、足背肿痛、热病、胃痛吐酸 。直刺0.3-0.5寸 , 可灸 , 针感为酸胀 。配天枢、曲池、治湿热泄痢 。)
其三:【原文】
曲池拱手取,
屈肘骨边求。
善治肘中痛,
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不得,
筋缓莫梳头,
喉闭促欲死,
发热更无休,
遍身风癣癞,
针着即时瘳,
灸三针五分。

【白话解】曲池应屈肘拱手取穴,位于尺泽和肱骨外上髁之间。本穴善治肘关节疼痛、因受风邪引起的手臂无力,不能开弓射箭,不能举臂梳头。还能治疗各种热证、咽喉肿痛及各种皮肤病如风癣和癞疥病。针五分,灸三壮。
( 该穴屈时取穴 , 穴外有凹 , 形似浅池 , 故名 。其功能疏风清热 , 调和营卫 , 主治热病、咽喉肿痛、齿痛、高血压、癫狂、上肢不遂、肘臂肿痛、吐泻、痢疾 。直刺1-1.5寸 , 可灸 , 针感为酸胀或麻电感 , 可向腕 , 手或肩部放散 。配合谷、肩胒、肩鬸、臂臑、天宗主治肩周炎 。)
其四:【原文】
合谷在虎口,
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
疟病热还寒,
齿龋鼻衄血,
口噤不开言。
针入五分深,
灸三壮即安。

【白话解】合谷穴在虎口部,第一、二掌骨之间,平第二掌骨中点处。本穴主治头痛,面部肿痛,龋齿牙痛,鼻衄以及疟病寒热往来,牙关紧闭不能说话等症,一般针五分深。(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 , 乃本经“原”穴 , 肉之大为谷 , 二处相连为合 , 穴当大指 , 二次指岐骨间 , 该处形似深谷 , 故名 。其功能疏风解表 , 镇痛通络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齿痛、失音、面肿、口眼? 斜、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指挛臂痛、热病无汗、多汗、耳聋、耳鸣、腹痛、经闭、滞产、痢疾、小儿惊风 。直刺0.5-1寸 , 可灸 , 针感以麻胀者居多 , 可向手指或肘背部放散 , 有的可传导至面部 , 配太冲 , 有镇痛止抽作用 , 针麻止痛常用穴 。配曲池、风池、大椎、肺俞可治疗伤风感冒;配光明、四白、攒竹可治疗少年假性近视眼 。)
其五:【原文】
委中曲腘里,
横纹脉中央。
腰痛不能举,
沉沉引脊梁,
酸疼筋莫展,
风痹复无常,
膝头难伸屈,
针入即安康。
(针五分,禁灸)。

【白话解】委中穴位于腘窝,腘横纹中点,腘动脉外侧。委中是足太阳经穴,主治腰脊沉重疼痛,酸痛,活动不利,以及因感受风邪,风痹反复发作,膝关节屈伸困难等症。针刺即有良效。
(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 , 委 , 指弯曲 , 穴在腘窝正中 , 委而屈之取穴 , 故名 。乃本经“合”穴其功能凉血泻热 , 舒筋活络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直刺1-1.5寸 , 禁灸 , 针感酸胀或麻电感 , 可向小腿及足底放散《玉龙歌》环跳能医腿股风 , 居鬸二穴认真攻 , 委中毒血更出尽 , 愈见医科神圣功 。配环跳、肾俞、大肠俞、承山、昆仑主治腰推病 。)
其六:【原文】
承山名鱼腹,
腨肠分肉间。
善治腰疼痛,
痔疾大便难,
脚气并膝肿,
辗转战疼酸,
霍乱及转筋,
针入七分安,
艾灸五壮闲。

【白话解】承山穴别名鱼腹,位于小腿后腓肠肌下部分肉间。本穴善治外感寒湿或闪挫腰痛,痔疮肿痛,大便困难,因脚气而引起的膝肿,战傈不能站立,胫酸脚跟痛以及由于霍乱吐泻而引起的拘挛转筋。(承山 , 属足太阳膀胱经 , 承 , 指承接 , 穴在腓肠肌肌腹下端凹陷处 , 是处形若山谷 , 故名 。其功能舒筋脉 , 理肛疾 。主治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气 。直刺1-2寸 , 可灸 , 针感以酸胀为主 , 可向腘窝及足底放散 , 配太溪、昆仑、照海、申脉、解溪治足跟痛 。)
其七:【原文】
太冲足大趾,
节后二寸中。
动脉知生死,
能医惊痫风,
咽喉并心胀,
两足不能行,
七疝偏坠肿,
眼目似云朦,
亦能疗腰痛,
针下有神功,
针入乃三分,
三壮灸来宏。

【白话解】太冲穴属肝经,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前面,距本节2寸。下有第一跖背动脉应手,可判断生死。本穴主治惊风,癫痫,中风,咽喉肿痛,心胁部胀痛,小肠疝气,睾丸偏坠痛,眼花云翳内障,还能治疗腰痛。(太冲属足厥阴肝经 , 木穴为肝
经“原”穴“输”穴 , 肝主藏血 , “冲”要冲 , 因局部脉气盛大 , 故名 。其功能平肝镇惊 , 泄热理血 ,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 、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痛、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 可灸 , 针感为酸胀 。《备急千金方》太冲主面尘黑 , 肝咳刺太冲 。现代医学研究 , 对施行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控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 , 针刺足三里 , 阳陵泉或深刺太冲 , 观察到能使注射吗啡后 , 胆道压力不仅停止上升 , 而且迅速下降 , 配足三里、阳陵泉、肝俞、胆俞、涌泉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 。)
其八:【原文】
昆仑足外踝,
跟骨上边寻。
转筋腰尻痛,
暴喘满冲心,
举步行不得,
一动即呻吟,
三壮灸安乐,
此穴五分针。

【白话解】昆仑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跟骨上边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腰骶疼痛,足跟肿痛,转筋,行走困难,还能治疗突发的喘咳胸满,气上冲心。(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 , 为本经“经”穴 , 昆仑 , 指山名 , 形容外踝高突如山 , 穴在其后 , 故名 。其功能清头明目 , 利腰摧产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疟疾、腰痛、肩背拘急、足跟痛、小儿惊风、难产 。直刺0.5-0.8寸 , 可灸 , 针感以酸胀为主 , 可向小趾放散 , 《针灸大成》妊娠刺落胎 。)
其九:【原文】
环跳在髀枢,
侧卧屈足取。
折腰莫能顾,
冷风并湿痹,
腿胯连腨痛,
转侧重欷歔。
若人针灸后,
顷刻病消除,
针入二寸深,
灸五壮常舒。

【白话解】环跳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臀部,侧卧屈膝大转子高点至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和内2/3交点处。本穴主治腰痛不能弯以及由于风寒湿侵袭而形成的痹证,腰胯牵连腓肠肌疼痛,活动加重。针灸此穴后疼痛即刻可以缓解。(环跳属足少阳胆经 , 穴当髀枢 , 针此穴疾去痛止 , 可跳跃如常 , 故名 。其功能祛风湿 , 利腰腿 。主治下肢风湿痹痛、瘫痪、腰胯痛 。直刺2-3寸 , 可灸 , 针感为酸胀或麻 。配腰阳关、阳陵泉、绝骨、委中、昆仑主治腰椎肥大性下肢疼痛麻木症 。)
其十:【原文】
阳陵居膝下,
外腨一寸中。
膝肿并麻木,
冷痹及偏风,
举足不能起,
坐卧似衰翁,
针入六分止,
三壮灸神功。

【白话解】阳陵泉穴属胆经,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本穴主治膝关节肿痛、麻木,由于风冷痹证引起的下肢疼痛沉重、步履艰难,坐卧好似衰弱的老翁,针刺此穴六分,功效神妙。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 , 为本经“合”穴 , 外侧为“阳”、“陵”指高处 , “泉”凹陷 , 穴在下肢外侧腓骨小头前凹处 , 故名 。其功能清肝利胆 , 舒筋活络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麻木、脚气、胆腑病、口苦、呕吐、黄疸、破伤风 。直刺或向下斜刺1-1.5寸 , 可灸 , 针感为酸胀 , 可向下放散 。现代医学研究 , 针刺能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 , 此种作用 , 在有针感时既开始 , 在起后10分钟更为明显 。配日月、期门主治胆囊炎、胆结石、黄胆 。)
其十一:【原文】
通里腕侧后,
去腕一寸中。
欲言声不出,
懊恼及怔忡,
实则四肢重,
头腮面颊红,
虚则不能食,
暴喑面无容,
三分针微刺,
五壮灸神功。

【白话解】通里穴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本穴主治突然失声,心烦懊恼,心悸怔忡,肘臂肿痛,头面红赤的实证;以及突然失声,面色苍白,食欲不佳的虚证。用毫针刺本穴有神效。
(通里属手少阴心经 , 为本经“络”穴 , 经过为通 , 邻里为里 , 是穴为手少阳络脉由此别处 , 与手太阳经联络 , 经气由此通达表里二经 , 故名 。其功能养血安神、熄风开音 。主治暴暗、舌强不语、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咽喉肿痛、腕臂痛 。直刺0.2-0.5寸 , 可灸 , 针感为酸胀 , 可向前臂及腕部放散 。配、内关、神门、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 。)
其十二:【原文】
列缺腕侧上,
次指手交叉。
善疗偏头患,
遍身风痹麻,
痰涎频壅上,
口噤不开牙,
若能明补泻,
应手即如拿,
针入三分深,
五壮灸能夸。

【白话解】列缺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腕部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距腕横纹上1.5寸。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按于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是本穴。本穴善治头项部的疾患和全身感受风邪麻木、痰涎多、口噤等症。根据病情采用针刺补泻手法,效果明显。(列缺属手太阳肺经 , 为本经“络”穴 , 该穴位于桡骨茎突的缺列外 , 手太阴脉从这里别走手阳明脉 , 故名 。其功能宣肺疏风 , 通调任脉 , 四总穴之一 。长于治疗偏头痛、正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腕腿无力 。向上或下斜刺0.3-0.8寸 。可灸 , 针感以酸胀者居多 , 可向肘部放散 。配合谷、风池、四神聪、太冲、率谷主治头痛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诀解要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承山配,太冲昆仑穴。

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
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一、歌解:

其一,足三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其二,内庭:内庭次指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针三分,灸三壮。

其三,曲池: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实时瘳(针五分,灸三壮)。
 
其四,合谷: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灸三壮)。

其五,委中: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针五分,禁灸)。
 
其六,承山: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针七分,灸五壮)。

其七,太冲: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针三分,灸三壮)。
 
其八,昆仑: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针五分,灸三壮)。
 
其九,环跳: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针二寸,灸五壮)。
 
其十,阳陵泉:阳陵居膝下,外腨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灸三壮)。
 
其十一,通里: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针三分,灸三壮)。

其十二,列缺: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针三分,灸五壮)。

二、用法

1、 “合担用法担”。
    所谓“合”,便是要二个才能合,即“偶”的意思,用于针灸上即为两针的意思;所谓“担”,便是挑的意思。故“合担”即表示用两根针挑。如此马丹阳祖师此句歌诀:“合担用法担”真正的白语含意便是:“用合担法,担。”即下针时,若用“担法”,即是用“合担法”来“担”。临床运用取穴上,便是在同经上用两根针下针,以纵向把这条经“担”起来,达到治病的效果。

    据此通则,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歌诀,便举了几个明显的例子在前面:“三里内庭穴”,即在三里与内庭下两根针,把两穴所在的胃经担起来;“曲池合谷接”,即在曲池与合谷各下一针,用此两针把大肠经担起来;“委中承山配”,即用委中与承山两针,下在两穴所在的膀胱经上。故只要了解此通则,在同一经穴上取两穴,便可成为马丹阳祖师所说的“担法”了。

2 、“合截用法截”。
    所谓“合”表示两针;所谓“截”便是切断的意思,故“合截”即表示用独针来切断,但取两经各取一穴来合截,如此一来,马丹阳祖师这句歌诀:“合截用法截”真正的白话含意便是:“用合截法,截。”即下针时,若是要用“截法”,便是要用“合截”的方式来“截”。临床运用取穴上,即表示用两根针,各在不同的经上,以横向把这两条经给“合截”起来,以达治病的目的。


    据此通则,马丹阳祖师便在其歌诀前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通则。例如:“太冲昆仑穴”即为截法的一个例子,太冲属肝经、昆仑属膀胱经,此截法运用于其上,便是在太冲下一针,昆仑下一针,用此两针在不同经上“合截”此二经;另一例:“通里并列缺”亦即表示在属心经的通里,与属肺经的列缺,各下一针,以此两针做为截法中的“合截”。

3、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故由“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此取穴通则,便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各经络上自由运用,使治疗的方法与效果达到最大。所以马丹阳祖师便在此两句通则后面接着说:“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准如汤泼雪。”自马丹阳祖师流传此天星十二诀以来,大家只局限在前面所提的六组配穴,却没有人点出其中的精华所在,即此取穴的通则“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李教授在百般思索下,突于夜顿悟其中的道理,在此不存私心,毫无保留公开出来,希望针灸医疗界可由此得到一点思考上的突破,使治疗效果更好,下针更加灵活自如,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三、特点:

1、 治疗疾病时皆使用两针。
2、 危险性低:两者取穴大都在四肢上,避开人体危险的胸、腹部,故危险性皆很低。
3、 针感强、疗效佳:两者由于在多穴下针,针与针之间相互感应,使下针针感达相乘的效果,如此一来疗效亦提高许多。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对针灸的贡献,不只在于他重点指出十二穴的主治状况,最重要的是提出主要穴位的配合使用通则,使针灸治疗研究更加突破,并使更多的患者疾病得以解除,先贤们的研究精神及救人济世不循私保留的态度,实在令人敬佩。

分类: 通用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蜀ICP备16001794号
© 2014 - 2024 linpxing.c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