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980
“终于更新了”“漫长的等待啊”“等到革命胜利”,“哭了哭了”……
弹幕疯狂催更,粉丝们嗷嗷待哺,此等盛况,围观群众定会以为这是部动漫热番,或者是某部流量明星主演的甜宠偶像剧。
然而,这部剧却是一部根正苗红的党史题材献礼剧——《觉醒年代》。
对这种现象不解的人,看完下面这几个剧中名场面,就懂了。
被“人血馒头”事件深深刺痛的周树人,以笔作刀写《狂人日记》,向封建礼教拔刀宣战,泣泪署名——鲁迅!
大家耳熟能详的,辜鸿铭讲《中国人的精神》时,戳中所有人的“心中的辫子”;
胡适与黄侃的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以及那句著名的“干不了,谢谢。”
自2月1日央视首播以来,《觉醒年代》就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1月30日至2月5日期间,《觉醒年代》一开播,就领跑各大卫视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榜单。
2月18日,《觉醒年代》因春节排播停更,网友疯狂催更;
2月27日,停更九天后,《觉醒年代》复播;“《觉醒年代》今晚更新第十七集”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而前文所述的“弹幕盛况”,正是发生在当晚播出的《觉醒年代》第十七集片头。
截至3月3日,《觉醒年代》的豆瓣评分已经从开播时的8.3分涨到了8.9分。超过1万人为这部剧打分,近6成网民给出五星好评。
除此之外,《觉醒年代》在微博、B站等平台引发诸多观众热议,强势“破圈”。不少年轻人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部正剧,成为观剧大户,日常在线催更,“做有为青年”“看得热血沸腾”更是成为了年轻观众弹幕和评论里的高频词汇。
从不久前热播的《大江大河2》《山海情》,到现在的《觉醒年代》,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主旋律电视剧。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类电视剧似乎并不是最受年轻人追捧的类型。
但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度、视频平台上的弹幕数量、相关网站的超高评分,无一不在说明,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些正剧。
从正午阳光的两部大热剧《大江大河2》和《山海情》中,我们不难看出,剧本扎实、主创团队用心、制作精良,这些都是剧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广大年轻观众的认同。
《觉醒年代》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以1915年《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问世为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清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觉醒年代》采取了多线并叙的方式,交错呈现了北洋政府、保皇派、复古派、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多种思想的交锋,以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辜鸿铭、章士钊、胡适等众多历史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的种种探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评价称:“像在《觉醒年代》中这样,紧密依托《新青年》杂志的传播轨迹,将多种多样的人物和事件共同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归一群像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见到,称得上是一次带有集成式意义的美学突破。”
最为网友称道的,还有导演艺术化的镜头语言,细节中藏着隐喻。
比如陈独秀放生瓷碗下的青蛙,和儿子放生蚂蚁相呼应,也为后续的命运轨迹埋下伏笔,更暗含着解放中国青年的意味。
还有将鲁迅的眼睛、手中刻刀和木雕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并置起来的镜头组,表现出他以笔作刀的写作态度。
还有那头牛,一片风雨飘摇中,未来中国革命的执牛耳者,毛泽东登场……
《觉醒年代》卸掉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光环,还他们真实的血肉。这些人物不再是我们中学课本里那些单调的字眼,而是一个个“接地气”的、性情卓著的革命先驱。
还有他写《狂人日记》时,旁边摆放着的用来嚼着取暖的辣椒……
“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没有简单粗暴的灌输,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掩饰曾经遭遇的困难”,正是这样,观众才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怀和敢为人先的革命品格。
出色的镜头语言,细致鲜活的人物群像,以及对各种“历史名场面”的完美还原……《觉醒年代》让年轻观众们感受到了这些闪耀着思想光辉的革命先驱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也激起了当代年轻人心中热血,“信念感”“触动”“震撼”“使命感”“做有为青年”等成为年轻观众的心声。
正如新华网评价的那样:“年轻观众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人生路上奋斗的坐标和向导。
主旋律题材如何获得更多年轻观众的认可,也是导演张永新认为的最大压力。
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张永新表示“年轻朋友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有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把那个时代相对精准地还原过来,是最大的困难。”
“我们今天生活在和谐安定的社会中,要知道背后是什么样的人一代一代付出。我们有责任将先辈们的大爱与大美,堂堂正正地表达出来。”当然,呈现的手段一定不是刻板的,陈旧的。“因为陈旧没人看,虚假没人看”。
作为一个今天的创作者,张永新的感受是,这个作品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知道中国的新青年他们力量源泉在哪里,包括我们如何去安放、理解、调配我们心中东西方的文化对比。新文化运动否定的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反动,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我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东西,在剧中有非常正面积极的表述和呈现。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被问到“当代中国青年其实离传统文化是比较远的,这一点你个人在生活和创作中是怎么看的?”张永新表示自己以前可能也有过类似的判断,但好多有为的年轻人,他们是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投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去。
“举一个例子,我们剧中的文化礼仪顾问,你可能想象不到,全是20多岁的年轻人。在我接触的那些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种种不足。我觉得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年轻,年轻不是无知,年轻不是幼稚,恰恰我在我们团队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年轻人更具有博大的胸怀,更具有钻研的意识,更具有那种锲而不舍研讨学术的精神。
在今天,年轻人并不是对西方舶来品无条件的接受的,他们善于寻找和发现我们传统文化里那种美的东西,那种与时俱进的东西。这些方方面面反映出来的,都是我们文化在当下的一种勃勃生机。可以说传统文化不像一件旧衣服,脱下来就可以随便扔掉,而像空气一样围绕着我们、滋养着我们,我相信中华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
参考资料:
1.《觉醒年代》:在历史的壮阔画卷里,树起青年之榜样,新华网,2021年2月22日;
2.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年轻人为何爱上正剧?澎湃新闻,2021年2月18日;
3.为什么是《觉醒年代》?新华网思客,2021年3月1日;
4.导演张永新:拍摄《觉醒年代》时,几度热血沸腾,澎湃新闻,2021年2月26日
5.一本杂志打开“新青年”群像,《觉醒年代》的“火”这样燃烧 微信公众号“广电时评”,2021年2月19日;
来源|观察者网
[elementor-template id=”6632″]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