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川乌介绍

【别名】
鹅儿花、铁花、五毒
【汉语拼音】
chuanwu
【名称英】
Aconiti Radix。
【成份】
总生物碱含量2.3%,酯1.0%,乌头碱0.3%。主要含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塔技乌头胺(talatisamine)、杰斯乌头胺(jasaconitine)、苯甲酰乌头胺(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和苯甲酰下乌头胺(benzoylhypaconine)等。这类成分的分子结构中,因8位羟基的乙酰化和14位的羟基芳酰化,因而呈现强烈的毒性,是乌头中的主要毒性成分。
【加工采集】
一般于栽培第二年6月中旬采挖,除去地上茎叶,吸取泥沙,将母根与子根分开,母根晒干后称为“川乌”。
【药材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川乌总碱可显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胶、鲜蛋汤、组织胺以及5-羟色胺引起的足肿胀。 

2、扩血管、降压作用:川乌和乌头碱均可扩张血管,起一过性降压作用。

3、川乌有镇痛、局麻作用:乌头碱系生物碱是其有效成分,上述作用均是中枢性的。

4、强心作用与毒性:川乌水煎剂对离体蛙心有强心作用。但川乌具有很强的毒性,乌头碱过量造成中毒时,首先使心搏增强,继而引起传导阻滞而心率不齐,最后心脏停止于舒张期。乌头碱类引起恒温动物急性中毒的表现位呼吸兴奋、流涎、运动麻痹、末期痉挛、呕吐样开口运动,称为乌头碱症状。

【炮制】
生川乌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病症。一般炮制后内服。生川乌酊外用能刺激皮肤,继而产生麻木感,故外用作某些神经痛及风湿的镇痛剂。
【性味】
根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麻舌。性热,味辛、苦;有大毒。
【用法用量】
一般炮制后用。
【宜忌】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归经】
归心、肝、肾、脾经。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地下块根常4-5块连生在一起,母根瘦长圆锥形,侧生子根肥短圆锥形。茎直立,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少数贴伏柔毛。叶互生,具叶柄;叶片卵圆形,掌状3深裂,两侧裂片再2裂,边缘具粗齿或缺刻。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与小花埂上密生柔毛;花蓝紫色,萼片5,上萼片高盔状,高2~2.6cm,侧萼片长1.5~2cm;花瓣2,有长爪,距长0.1~0.3cm;雄蕊多数;心皮3~5。蓇葖果3~5个。花期6~7月,果期7~8月。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3~9g;研末,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药用部位】
为毛茛科植物卡氏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母根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川乌在中药中属于祛风湿药,作用是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川乌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各种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胸腹疼痛等证,还可用于治疗寒邪中于经络所致的四肢逆冷。川乌性热,味辛、苦,归于肝、肾、心、脾经,治疗寒湿冷痛者,多配伍以麻黄、黄芪等药。用于治疗由于经络阻滞之中风症状时,多配合地龙、蜈蚣、乳香等药。

可取本药单煎,用以治疗疝气、腹部冷痛,还可用于局部麻醉,以麻醉止痛。注意本品有大毒,如是生用只能外用,不能久服,以免中毒,孕妇忌服。

 

 

 

[elementor-template id=”6632″]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蜀ICP备16001794号
© 2014 - 2024 linpxing.c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