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
“出发”——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2月1日
“到达目的地”——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预选区域着陆并开展采样工作。
12月2日
“已揽件”——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自动采样,并将样品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
12月3日
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
12月6日
“已装车”——嫦娥五号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
12月17日
“已送达”——嫦娥五号重返地球。
翘首以盼,“土特产”快递终于到了!
经过20多天期盼等待,嫦娥五号探月之旅终于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我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
●嫦娥五号,欢迎回家!●
更多新闻:
独家探访中国首个月球样品实验室
安全解封 科学处理 妥善存储
月球样品顺利抵达地球,对于我们的探月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是圆满完成了这次重要的航天任务。但是对于地面应用系统的科学家来说,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工作可以说才刚刚开始。那么,月球样品将如何存储、管理和研究呢?

位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月球样品实验室承担着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月球样品的存储、管理和研究。在最新建成的月球样品实验室中,第一个屋子就是用于安全解封的科研装备。由于月球上是几乎真空的状态,和地球上存在很大的压差,安全解封就成了摆在科研团队面前的首个难题。
探月工程三期地面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 张广良
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封在月表真空环境下封装的设备,这个难题是我们通过不断的技术和验证,最终设计了一套方案,在真空条件下独立进行罐子的解封,在解封完之后我们再把样品转移到氮气环境下进行存储和处理。
科研团队介绍,由于月球样品产于高真空高还原的环境,很容易受到地球上氧和水的侵蚀、风化和氧化,因此在氮气环境下存储的过程中,还必须严格控制水和氧的指标。
探月工程三期地面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 张广良
我们知道月球土壤样品是粉末状的,很容易受到地球物质的污染,因此对它的外部环境,我们设计的是一个洁净室的条件,这样会最大限度的减少地球颗粒物质对它的污染。

在月球样品实验室,记者看到,根据采样方式和样品使用的不同,此次采集回来的样品会分为钻取样品临时存储、表取样品临时存储、钻取样品永久存储和表取样品永久存储四大类。
探月工程三期地面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 张广良
根据我们采样返回样品的特点,因为有钻取样和表取样,因此我们把这两类样品就分门别类地设计不同的存储装置进行存储,这样才能够更妥善地保管我们的样品。在实际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科学研究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分样,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操作规程,保证月球样品在最终分析的时候,确保样品量既能适用于科学研究,又不会浪费。
国际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嫦娥五号任务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安全着陆,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自嫦娥五号升空以来,国际社会以及各大主流媒体就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和密集报道。
美联社报道指出,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被认为比美国和前苏联获得的要“年轻”数十亿年,为月球和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演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美国《纽约时报》刊文指出,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以前从未尝试过的壮举,足以与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及前苏联所取得的一些成就相媲美。
英国《金融时报》刊登题为《往返月球,中国研发正超越美国》的报道。文章指出,“在实现载人登月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在创新思想上的投资日益减少。”与此同时,“中国对科研的投入却大幅增加。”“事实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名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评论说,2019年的初步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研发支出总额已超过美国。”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中心”网站发表文章说,中国探索太空的步履日渐坚定。相关的多项行动都被中国媒体全程直播,这无疑显示出中国对本国航天能力的高度自信,也表明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发表文章说,随着近期嫦娥五号登月、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等一系列的重大科技突破,中国科技成果迎来井喷期。文章还指出,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经济成就为其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中国的举国体制,也助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
此外,俄罗斯主流媒体、全球知名天文学网站“太空网”等,也对嫦娥五号任务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报道。
【本期编辑:王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CCTV4《今日环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lementor-template id=”6632″]sds12123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