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长假,中秋和国庆假期碰到了一起。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回家”这个行为就有深深的执念。天下太平时,即使离家千里,也要衣锦还乡、认祖归宗;分裂动荡的时候,即便是故国不再、战乱纷纷,也要落叶归根。

对于家乡和故土的特殊情感,是我们民族的信仰。他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让中国有了今天的模样。

1

提到对故土的感情,没有人比固守安西的大唐安西白发兵更执着了。

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影响力远达中亚,直至现在的伊朗。

大唐时控制的西域疆土面积辽阔,两倍于现在的新疆,分布着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邦国,要统治并管理好这一片区域成本很高。

所以,从西汉开始,中原王朝在西域都是在战略要地建设城塞,配合以少量的精兵强将,施以羁縻,让西域各小国对中原臣服,进行和亲和朝贡贸易,对外战争的时候,要出兵出粮草支援中央朝廷军,这样可以让中原王朝用较低的成本有效统治纵横万里的疆土。

大唐在西域,先后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并曾在现伊朗地区设有短暂的“波斯都督府”,安西和北庭的战略要点主要设立在碎叶、龟兹、于、疏勒四处城池,即“安西四镇”。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在唐朝某一时期内,安西都护府的兵力足足有两万四千人。

然而,安史之乱,让大唐实力锐减。

原本在西域对外开疆拓土的安西军被大量调往中原平叛。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吐蕃王朝觊觎大唐疆土已久,留守西域的大唐军队仅剩万余人,吐蕃就趁火打劫,侵占了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河湟地区,史称“河湟之耻”。

这条至关重要的通道一断,西域和大唐本土的联系就没了,沦为了孤悬在外的飞地。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安西都护府陷入吐蕃的重重包围中,西域疆土被逐渐蚕食,大唐正陷入到藩镇割据的混乱中,连长安都曾沦陷于敌,哪有精力顾及安西。

再说了,河湟都不保了,安西怕早已沦于敌手了吧。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可皇帝不知道的是,远在万里之外,安西和北庭依然在唐军手里!

西域忠于大唐的军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们还在绝境中苦苦支撑。

到唐代宗(公元763~779年在位)年间时,西域仅存郭昕将军和杨袭古(北庭都护)率领的安西唐军仍在坚守!

郭昕是名将郭子仪的侄子,他于唐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以左武卫大将军的身份巡抚安西,上任后不久河西走廊就被吐蕃彻底切断。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安西的将士们不知道自己的父老乡亲是否还安在,也盼不到故乡的援军,甚至连大唐年号变了都不知道。

直到公元781年,郭昕派出的使者绕道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长安,朝廷到这个时候才知道,安西依然属于大唐。

唐代宗深感震惊,并对安西将士的忠勇予以嘉奖:安西都护全体将士破格升职“七级”。

然后呢?没然后了。

衰败的大唐已经处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已无任何多余的物资粮饷再去支援遥远的安西了。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唐代宗)

使者这一趟回国,没有搬来安西军迫切需要的救援,只是让安西的将士们知道了,大唐新的年号是“大历”。

安西军把来之不易的“大历”年号,一直用到了唐德宗继位以后,大历一共14年,但他们不知道,仍然勤勤恳恳地记录下去,当地许多出土的文物上,都写着“大历十六年”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虽然没有朝廷的任何援助,但安西的大唐军人依然没有放弃。

787年,安西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了,大都护杨袭古率领北庭残军随同盟友回纥军撤退。

谁也没想到,原本是盟友的纥军统帅颉干迦斯突然翻脸,假意邀请杨袭古赴牙帐共商大事,紧接着让埋伏好的刀斧手将杨袭古及其随从全部杀害,最后残存的160余名北庭老兵突出重围,逃到了龟兹,这是大唐在西域的最后一座孤城了。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位于新疆奇台县的将军庙据说最早就是为纪念杨袭古将军而建的)

此后,就是看不到尽头的等待。

他们坚信大唐的援军会来,他们能够等来新的轮值部队,到那时,他们就能荣归故里,而西域依然是大唐的疆土。

但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最后一批来到西域的少年兵,已经成了中年人,原本的老兵更是成了白头翁——郭昕就是率领这样一群名副其实的“老”兵,一直没有放弃希望。

没有投降,没有内乱,没有崩溃,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兵们,挥舞着已经有些破烂的刀矛,与百倍于已,如狼似虎的敌军拼杀、倒下、牺牲,他们坚守大唐的军魂,到了最后一刻。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根据专家推断,龟兹的沦陷大约在公元808年。

至此,西域脱离了中国的掌控,再见已是近千年以后。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后,西域重归中华版图,名字已变成了新疆,意为“故土新归”。

直到那一刻,大唐安西军将士们的英魂,终于可以安息了,家里有新的驻军,来接他们回家了。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尽诛宵小天策义,长枪独守大唐魂)

2

就在西域新归中华版图后不久,位于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的里海大草原,一支近二十万的蒙古部族正策划秘密东归中国故土。

这支部族是土尔扈特人(俄国人称“卡尔梅克”),属于漠西卫拉特蒙古的其中一部。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土尔扈特在明朝晚期之前,一直在新疆的西北天山地区,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但之后,卫拉特蒙古中另外一支名为准噶尔的部族日益强大,开始进攻其他维拉特蒙古部族。

很快,昔日的盟主和硕特部被准噶尔击败,准噶尔成为了漠西蒙古的霸主,开始挤占其他部族的生存空间。

土尔扈特对准噶尔的强势十分不满,不想臣服,但又打不过准噶尔,为了自保,土尔扈特首领鄂尔勒克决定西迁,在1630年到达了水草丰美的伏尔加河下游至乌拉尔河地区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当时,沙俄的侵略触角暂时未殃及伏尔加河地区,所以土尔扈特部决定在此定居,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

虽身处外国,但土尔扈特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局势,从1655年开始就频繁派遣使节对清朝进行朝贡,和宗教朝圣

期间,使团遭到噶尔汗国多次围追堵截和沙俄的阻挠,但土尔扈特部始终保持着和祖国的联系。

甚至当噶尔丹开始大举进犯中国内地时,土尔扈特首领还想方设法派出了1000多勇士不远万里去支援中央朝廷,从后方夹击噶尔丹。

对于土尔扈特的诚意,当时的康熙皇帝也积极回应,在1712年派遣了大规模的回访使团去访问,这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第一次往欧洲地区派遣大规模使团。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面对中国使团,阿玉奇汗说:我虽外夷,然冠服与中国同,俄罗斯乃嗜欲不通,言语不同之匿也。

阿玉奇汗说这话,是因为土尔扈特汗国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沙俄的疯狂进攻,连首领鄂尔勒克汗也被俄军杀死。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之后,强大的沙俄通过软硬兼施,不断深入干涉土尔扈特汗国内政,成功削弱土尔扈特汗的权力,将其变成自己的臣属。

一开始,沙俄还算客气,但很快,大量俄罗斯哥萨克等斯拉夫民族涌入土尔扈特,不仅横征暴敛,还强征大量土尔扈特青年帮助俄罗斯对外扩张。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哥萨克)

每次作战,土尔扈特骑兵战死者十之八九,其中连续二十年的俄土战争让土尔扈特人口锐减,从强盛时期有7万帐(相当于户),到18世纪60年代,只剩下4万帐左右。

更过分是,土尔扈特为沙俄出了这么大的力,沙俄也不尊重他们,派出大量传教士威逼利诱让土尔扈特放弃原藏传佛教信仰,改信东正教,连内部官员的任命都必须沙皇批准,还附带大量苛捐杂税。

因为大批土尔扈特大批青壮年跟随俄军而战死,人口的减少又导致汗国的地盘被其他游牧民族所蚕食,汗国的牧场不断缩小,粮食和税收减少,给沙俄上交的税收和贡赋而并没有减少,这又进一步让人口损失,形成恶性循环。

土尔扈特人深知,再这样下去,离灭绝就不远了。

面临绝境,回归祖国的声音开始在部族间逐渐增大。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被俄化的游牧汗国)

就在这时,东方也传来了准噶尔汗国被清朝平定的消息,这进一步让他们萌生了回家的想法。

这时候的土尔扈特,已经在伏尔加河居住140多年了,故土在这一代人心中的形象,已经有些模糊了。

而且,20多万族人要想回归天山草原,需要跨越4000公里,途中还得经过大片沙俄势力范围,回归谈何容易。

1768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强征土尔扈特16岁以上的青壮年,导致其四分之一的人口战死。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1770年,渥巴锡汗以及土尔扈特的贵族们召开数次秘密会议,决定要东归故土,不能再拖下去了。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族人,大声对部族疾呼:“如果我们不进行反抗,离开俄国,所有土尔扈特的人都将沦为沙皇的奴隶,我们要东归中国,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渥巴锡画像)

然而,东归的消息被人泄露出去了。

渥巴锡不得已,在1月16日提前启动东归计划。

可天公不作美,当年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1万帐族人无法过河,渥巴锡只能带领右岸的3万帐17万人先行东归。

临行前,渥巴锡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以示自己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刹那间,无数村落燃起熊熊烈火

这一去,就是破釜沉舟,拼了。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行动之前,土尔扈特没有提前告知清政府,他们在途中并没有任何接应。

反而是沙俄得知消息,叶卡捷琳娜二世大怒,她认为让这么大的兵源族群溜走是对罗曼诺夫家族的侮辱。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于是,沙皇派遣了大量哥萨克骑兵与沙俄正规军围堵,土尔扈特驱赶大量牲畜,行进速度远远不如骑兵。

被赶上以后,队尾的土尔扈特战士让族人先走,自己拼死阻击哥萨克人,数千名勇士血染当场。

沙俄的围堵无法阻止土尔扈特东归的决心,他们一路向东挺近,期间经过咸海北部的奥琴峡谷时,还打了一场漂亮仗,将围堵在此的数千哥萨克军全部消灭。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在经过哈萨克草原时,已经臣服沙俄的哈萨克汗国派出重兵围堵土尔扈特人,再加上当时正好处在冬转春的时节,土尔扈特因为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超过一半的人员和牲畜都倒在了哈萨克草原上。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经过了重重跋涉,几次险死还生,到当年7月,剩余土尔扈特部终于到达了伊犁河流域。

这时候,清政府才知晓此事,伊犁将军带领锡伯营官兵去迎接土尔扈特。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历时半年,渥巴锡率领部众行程上万里,从17万人锐减到不到7万人,牲畜全部损失。

为了回来,土尔扈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东归后的土尔扈特部得到了清朝政府的妥善安置,其后代大部分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巴音郭楞草原)

乾隆也在避暑山庄亲自接见了渥巴锡一行人,并予以高官厚禄嘉奖,亲自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以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制成碑文,立于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纪念土尔扈特人东归。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3

1987年,大陆的改革开放和台湾的“民主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所有人都关注着发生在你中国两岸的历史性变革,探讨着两岸关系未来的走势。

当时,有一批想要回乡的台湾老兵,成为了蒋经国的“政治急先锋”,扮演着台湾要求和大陆缓和关系的“使者”。

其中有不少老兵,是稀里糊涂被国民党带到台湾去的,自始至终他们的根都在大陆。

他们迫切地想要回家,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回家”需要很大的勇气。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家住宁波舟山的姜思章就是老兵中的典型。

1950年,不满14岁的他在放学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周之后稀里糊涂地被“运往台湾”。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到台湾以后,年幼的他因为多次提出想回家,被当众羞辱、禁闭、调职,甚至还上过军事法庭。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姜思章是大陆兵里最年轻的,他服役10年才24岁,尚可在台湾学习文化,开展事业。

他身边还有更年长的老兵,离开军队之后根本无力维生。思乡之情在眷村简陋的窝棚里扩散开来。

姜思章仗着年轻,下定决心要帮老兵们走出一条“归家路”。同学的阿姨,舞厅的小姐、与母亲同姓的香港人,姜思章动用了一切关系资源,想尽办法想要回到大陆。

1982年,在认了一位陌生的“香港舅舅”之后,他借着回香港探亲的名义,时隔32年回到宁波。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姜思章在码头上,一眼就认出了已经70岁的老母亲,两人抱在一起,泣不成声。之后的几年,他帮在舟山被抓壮丁的战友找过几次亲人。

可是光舟山的战友就有2万人,茫茫人海寻亲谈何容易。

姜思章不愿再看到老兵们失望的眼神,他决心站出来帮全体老兵争取利益!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1987年4月,姜思章何文德等老兵成立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在母亲节这天老兵们走上街头,对外发放传单《我们已沉默了40年》。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5月,老兵们走上街头,在台北“国父纪念堂”发起了盛大的抗议游行。他们身穿“想家”的T恤,有举起标语奔走疾呼的,有和军警发生肢体冲突的,也有声泪俱下、抱头痛哭的。其他民众看见,无不为之动容。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抓我来当兵,送我回家去)

10月15日,台“行政院”迫于舆论压力,通过《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一般民众可以探亲的名义,返回大陆老家,一年可探亲一次,每次3个月。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在台湾,10万份探亲申请表,不到半个月就被抢光。

在大陆,各地报纸纷纷刊登寻亲专栏,台湾老兵寻亲的感人故事被长篇幅的报道。

老兵周关明的故事更加曲折,他16岁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解放战争投诚成了解放军;51年出国抗美援朝,被美军俘虏。

此后40年,他杳无音讯,家人只知道他去了台湾。

家住湖北农村的周清平是在父亲去世前,才知道自己有一位在台湾的叔叔。1991年60岁的周关明回家探亲,二人以父女相称。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短暂的探亲过程中周清平跟他提起家里经济困难,因为交不起学费,儿子刚刚辍学。周关明随即提出,要给外孙出学费。

1996年,周关明再次回家探亲,家里的经济情况好了提出让他回湖北老家定居养老。老兵周关明只说湖北太冷,等以后有机会,再去南边的城市定居吧。

正在上大学的外孙杨明,给姥爷洗澡发现了这位老兵一生孤寡的秘密:周关明的背上有块巨大的刺青“反共抗俄”。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在朝鲜的战俘营里,国民党特务为了把志愿军战俘“逼回台湾”,给“顽固分子”用了很多手段。这块刺青成了老兵心里永远的芥蒂,即便两岸开放,他也只能一生孤寡,有家不敢回。

2007年,杨明在广州买了房子准备接姥爷回家。可是联系到台湾方面,发现姥爷得了“老年痴呆症”,台湾方面以当事人“无法表述自己想法”拒绝放人。

2010年,杨明借着旅游的名义去台湾见到了姥爷,他确实已经认不出杨明。但是床头挂满了他和母亲的照片。姥爷背后的刺青被硫酸洗掉,杨明知道姥爷已经做好了回家的准备。

2014年3月,杨明找到深圳的慈善基金会,希望能协助办理赴台手续。可就在办理赴台手续期间,5月13日周关明在台湾去世。

他的骨灰安放在台湾新北市军人公墓,即便近在咫尺,杨明也无法将他的骨灰带回大陆。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在周关明的身边,新北市公墓数百个小隔档里,寄存了数不清的单身亡故老兵的骨灰。他们一生孤寡没有亲人、子嗣,甚至在世代的阴影中“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故乡。

1200多年前,安西都护军在祖国衰落时,却不忘使命,至死坚守唐土。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200多年前,土尔扈特人漂泊异乡两个甲子,不惜折损大半,历时三载只为东归寻根。

而有些人表面上举着“民主自由”的大旗,张口闭口就是他们的“政治正确”,实际却全然不顾十几亿国人的心愿,不顾自己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让国家因为历史原因存在的伤口被美国捏在手里,持续不断地流血,一遍一遍地撕开。

从大唐到台海,中国人千年不忘的回家路

殊不知,对于中国人来说,回乡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明年中秋,我们期待祖国东南的游子,都能顺顺利利找到自己回家的路。

《世说新语》里记载,东晋晋明帝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正好有人从长安来访,元帝问起洛阳那边的情况,不觉伤心落泪。

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元帝就把西晋灭亡,王室东渡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跟他说了。当时的东晋王室偏安一隅,中原被胡人统治,百姓民不聊生,大量南迁,山河分崩离析,统一无望。

元帝说完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

明帝回答说:“太阳远,只听说过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来,显然可知。”

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很惊奇,于是,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的话跟大家说了,而且当面又问了明帝一遍。

没想到的是,明帝这次回答说:“太阳近。”

元帝很吃惊,问他:“你为什么说得和昨天不一样呢?”

晋明帝回答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L (木秀林 林平行 行由心)
有道无术,术可成;有术无道,止于术

——————————————————————————————————————
免责申明,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用途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蜀ICP备16001794号
© 2014 - 2024 linpxing.c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