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蒙太奇,十种画面意
央视一套播出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第三集和第四集。在第三集第15分钟17秒的时候,再次出现一处堪称经典的画面镜头。在这组蒙太奇画面当中,青年毛泽东正式登场,而一组蒙太奇,竟然把当时长沙乃至整个中国的真实状态全部呈现出来,干脆有力,意向明确,堪称该剧当中一段诗歌式的内容。
在这组蒙太奇内容当中,最主要的内容,是青年毛泽东迎雨奔跑,腋下夹着《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而这组蒙太奇当中,画面内容很多,看似只是长沙街道,却呈现了当时长沙乃至于整个中国的大千世界。这组蒙太奇,值得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分析,内容之精湛,确实可以送《觉醒年代》进入经典的序列当中。我们不妨按着时间顺序看看这组蒙太奇画面,意向到底都是什么。
注:蒙太奇(法语意为:片段剪辑;蒙太奇论者的共识是:镜头的组合是电影艺术感染力之源,两个镜头的并列形成新特质,产生新涵义。蒙太奇思维符合思维的辩证法,即:揭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感性表象理解事物的本质)
第一个意向画面,趴在地上的乞丐,捡起泥水当中的一块儿窝头。
这其实并非是这组蒙太奇的第一个镜头,而是第二个。第一个镜头是长沙街道,雨,大家撑伞奔走。转而,便是这个乞丐的镜头。他趴在泥水当中,没有遮蔽,趁着大家奔走的空隙,能够捡起掉在地上的吃食。这其实是当年中国最底层的真实写照。这组蒙太奇镜头当中,后边还有这个乞丐把吃食往嘴里送的画面。当年,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泥水当中的乞丐一般。
第二个意向画面,一头黑色水牛被牵着走,犄角上还挂着牵牛者的酒坛子。
这个意向,其实是当年中国贫农的写照。贫苦农民看似要比城市乞丐好一些,但他们也只是被当作耕牛一样对待罢了。这个镜头最为传神的,其实还不是水牛被强行牵着走的动作,而是麻木的水牛犄角上,挂着两个酒坛子。显然,里边是有酒的,是处于享受的行列当中的。但是,这坛子里边的酒,断然不是水牛的,而是牵牛者的。酒坛子,其实寓意耕地。耕牛虽然于耕地上劳作,但土地永远不是耕牛的。这便是当年贫苦农民的写照。
第三个意向画面,高头大马背着枪的一伙人,驱赶人群,横穿而过。
这个意向是这组蒙太奇镜头当中最为简单的,他们寓意着当时的军阀割据局面。这些军阀那里,根本没有老百姓的死活,他们横冲直撞,作威作福,成为当年中国真正的寄生虫。尤其是背景背枪的画面,实际上就是靠着这些枪支横行霸道的。这是当时长沙乃至整个中国的写照。稍后的剧情当中,李大钊先生和夫人谈,有人叫他长沙去做官,他不去,因为他们鱼肉百姓。正是这组蒙太奇当中的这个镜头做了情感铺垫。
第四个意向画面,小贩推着一车鲜鱼,却最终扣在了街面上。
这是当年城市小商贩的真实写照。鲜鱼,则有当年长沙城市的地域质感。而小商贩推着鲜鱼独轮车赶紧跑,实际上正是岌岌可危的城市小商贩人群。他们看似有一个生活的来源,但却依旧朝不保夕,在军阀横行面前,最终一车的鲜鱼毁掉了。这个意向,是对整个城市小商贩人群的高度概括。
第五个意向画面,阁楼上两个精致的女眷,对街面指指点点。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看风景”,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心态。阁楼之上,两位女眷穿着精致,实际上正是城市有产阶层的代表。他们对于当时中国的情景,更多的是一种看客心态,一种置身事外的“安全”。
第六个意向画面,青年毛泽东踏水而来的一脚!
这个蒙太奇画面,创意灵感或者说画面想象源泉,应该是来自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死水》的。这是高中生都知道的进步诗歌。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泥泞污浊,但是,被青年毛泽东一脚踏开,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复存在。青年毛泽东就是要让这沟死水再起波澜,继而衍生出中国波澜壮阔的景象。接下来的画面,便是青年毛泽东的冒雨前行,慷慨激昂。可以说,这个踏开死水的画面,是这组蒙太奇当中最精妙的,是点睛之笔!
第七个意向画面,青年毛泽东抬手遮雨,迎风破浪。
抬手遮雨,是不畏艰险,毅然前行,与此同时,也是道路曲折,艰险无比。不过,青年毛泽东腋下,夹着油纸包。这油纸包当中,到底是什么?这组蒙太奇当中并未交代。但是,迎风破浪而来的青年毛泽东,显然找到了踏开这一沟死水的办法,这个油纸包,则是中国未来之希望。这个蒙太奇,最传神的,就是青年毛泽东的抬手遮雨,人物性格,喷出大屏。
第八个意向画面,孩子头上插草,老妇拦车卖孩子。
头上插草,寓意卖孩子,这是老习惯了,很多中老年读者观众都清楚,不知道青年观众是否知道。当时的百姓,无以为继,无法生存,只能卖掉自己的孩子。这个蒙太奇画面,和后续的李大钊先生在北平救助一个即将被卖掉的孩子,是南北呼应的。从长沙,到北平,当年的百姓,都是一样的悲惨。
第九个意向画面,资产者的小少爷们,车内吃着三明治。
这是和第八个意向画面形成对比的。外面风吹雨打,车内却成了看热闹的去处。这位小少爷一边慢慢地吃着自己的三明治,一边看着街景。这其实又是另一种人的写照。当时的中国,资产者的少爷们,才是最幸福的,他们一边坐在中国的街道路边车内,一边享受着舶来的食物。这个意向,不仅仅是对第八个意向的对比,更是一种中西文化上的撕裂与共荣,是较为复杂的情感。
第十个意向画面,是“盲人瞎马”和鱼缸当中出不来的金鱼。
这其实是两个蒙太奇画面,但可以合二为一。第一个画面,一个盲人的拐棍,摸索着前行。第二个画面,就是想要逃出鱼缸而不得的金鱼。“盲人瞎马”其实是有出处意向的,这是源自李大钊先生的文章。《觉醒年代》讲的就是李大钊等人的事情,所以,这组蒙太奇当中,这个拐棍的出现,真的是层次很多,不仅呼应李大钊先生,更是要讲,盲人版摸索的当年中国,是未有出路的。想要逃出的金鱼,也是这样的类似意向。最终,所有的蒙太奇画面,落脚在迎风破浪的青年毛泽东和其腋下的油纸包上。
这组蒙太奇,不足两分钟,但却呈现了至少十种画面意向。其实,不是十种,而是十一种。这组蒙太奇当中,末尾部分,还有鸭鹅过街的画面,我看不懂,期待方家教导。说《觉醒年代》堪称经典,正在此处,短短两分钟,却吐纳万千,编剧导演,是有真才实学的。
文/马庆云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