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1969年,美国人迎来了他们的第37任总统——尼克松。1月的就职典礼上,新任总统慷慨激昂的说:

我要让一切国家都知道,我们的联络通道是打开的,我们寻求一个对思想、物品、人员都开放的世界,一个不管人口多少,都不会生活在愤怒孤立中的世界。

很多年后,尼克松在回忆录里写道:

这是为了接触中国而发出的最初的信号。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尼克松赢下大选

的确,无论是中美破冰,还是终结越战、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位历史上第一个因丑闻辞职的美国总统,在短短5年成就了许多轰动世界、影响深远的壮举。但另一方面,如此多的变革集中在两三年内发生,本身就隐喻了世界第一强国当时的困境,也预示着新的秩序即将破土而出。

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在资本的世界,所谓“新的秩序”,无非是旧的规则无法匹配日益膨胀的资本需求,需要换个姿势“引领世界”。纵观近现代史,从1800到2020,世界秩序的变革已经发生了数次。

而最近的一次,也许就是今年。

01 屋里的果脯和屋外的雪

1971年8月15日,上任两年的尼克松单方面宣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几个月后,欧洲强国齐聚G10峰会讨个说法,美国财长却轻描淡写说:

没错,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

一众欧洲大佬瞬间怒气值爆表,却又被堵的哑口无言。

另一边,尼克松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忧郁的看着窗外的漫天大雪。那天的原定计划是参观故宫,天公却不作美。

然而很多年后,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下了一幕令他终身难忘的场景:

斯考克罗夫特过来说:“总统先生,您一定想象不到,外面有上万人正为我们扫雪。”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尼克松雪中游故宫

另一边,中方接待人员吃惊的发现,无论在美国人房间里摆多少北京果脯,第二天都会全部消失。后来才知道,是帝国主义代表们舍不得吃,全都揣进了行李箱。

中美之间的第一次接触,似乎对双方都是一个有趣的开始。

然而仅仅20多年前,世界还不是这副样子。

1944年7月1日,美国新布尔罕州的布雷顿森林公园迎来了44个国家的政经巨头,其中的两张中国面孔,一个叫胡适,一个叫孔祥熙。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的孔祥熙

眼看着二战胜利在即,冷战的铁幕缓缓拉开,世界的领导者们开始迫不及待的筹谋未来。最终,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美元-黄金体系”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决议被后人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允许各国进行资本管制。

02 西方“社会主义”

上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有一个权力非常大的部门——“国企委员会”。你没看错,这个充满东方特色的词汇,的的确确出现在了当年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如此,英国一大批电力、铁路、航空公司,都在二战后被纳入了政府名下。

法国也是同样一番景象。大批银行、保险被收归国有,甚至鼎鼎大名的雷诺汽车都没能幸免。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二战后的英国

英法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将在日后崛起的小弟。从日本、韩国到巴西、新加坡,当年哪个不是强力政府,甚至干脆就是军人当政。

站在二战的废墟上,所有人都知道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迅速走出阴霾。更何况,世界还被一道铁幕分成了两半。自由、市场、流动,这些原本专属于资本经济的词汇,被一一抛之脑后,“闭关”成为主流

也正是得益于此,欧洲和东亚在战后迅速恢复。他们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工业品,迅速涌进了最富有的美国。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70年代迅速腾飞的日本

20年前,美国人基于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强迫大家齐聚布雷顿森林。不曾想短短20年后,他们从最大的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一边是美元的持续流出,一边是朝鲜、越南的无底洞,美国就此陷入了二战后最大的困境。

所以,也就别怪尼克松琢磨出些幺蛾子。

03 欧洲——点亮又熄灭

在尼克松创立新秩序的一揽子规划中,让资本重获自由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那个拥有9亿人口的东方大国,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一块最肥沃的处女地。

时光倒回200年,当时的地球扛把子——大英帝国,正满世界寻找承载过剩产能的市场。同样的,他们也把目光瞄准了中国。只不过,尼克松走的是外交路径,当年的英国用的是坚船利炮。

“开商埠、降关税”,这些我们人人都背诵过的不平等条约,就是西方资本迫切需要全球贸易的直接映射。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1860年,英法签订了划时代的《科布登条约》,“最惠国待遇”第一次出现在了人类的词典上。再过十年,欧洲主要国家关税都降到了个位数。配合着亚非拉的血泪和美国的崛起,“全球化”初现峥嵘。

然而,这一片繁花似锦,随着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而宣告终结。

历史课本上,一战起因的标准答案是:

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然而造就这种不平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疯狂倾销工业品的英国和疯狂倾销农产品的美国心知肚明。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一战战场

欧洲唯一保持着清醒的是德国。早在1887年,他们就将黑麦关税从7%提升至48%。此后,德国人一路调高关税壁垒,并凭借贸易保护主义迅速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也由此成为了英国的眼中钉。

最终,两次世界大战熄灭了欧洲的荣光,世界之巅变成了大西洋彼岸的“新英格兰”。正如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一战开始前预测的那样:

欧洲各处,明灯正在熄灭。在有生之年,我们看不到它再次点亮了。

04 “自行车外交家”的爱

如果我们将充满亚非拉血泪的19世纪看做西方自由资本之肇始,那尼克松无疑是终结战后壁垒、开启全球化第二次盛世的关键人物。只不过老哥的运气不太好,就在他赏游故宫雪景的第二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西方陷入了堪比30年代的大萧条。

但新秩序的种子却已经种下。

1979年,英国保守党大获全胜,撒切尔夫人初出江湖。当年,英国政府出售英国石油公司19%的股份,拉开了私有化时代的大幕。随后,英国天然气公司、钢铁公司、宇航公司等国有巨头纷纷私有化,甚至皇家军械公司也不例外,曾经的“国企委员会”成了昨日黄花。铁娘子甚至大方的宣称:

私有化无禁区。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撒切尔夫人

另一边,美国迎来了他们的明星总统——里根,开启了以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国家干预为基本盘的“里根经济学”,转身拥抱“新自由主义”。

也是在此时,中美正式开启了一段极有可能“后无来者”的蜜月期,主导者正是当时的副总统老布什。而早在1974年,他就担任了第一位美国驻华代表,并因酷爱骑着自行车串胡同,博得了“自行车外交家”的名号。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天安门前骑车的老布什夫妇

伴随着老布什的上台、地缘政治的战略需要和对中国市场的渴望,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一连串如今看来匪夷所思的核心技术援助,包括1984年卖给中国24架黑鹰直升机、1986年为歼8实施升级改造,以及1988年委托中国航天发射了两颗美国卫星。

直到1992年,赢家克林顿对老布什嘲讽的说:

你是不是太溺爱北京了?

05 你是风儿我是沙

近20年的美国总统有个有趣的规律小布什当年被称为史上最差总统,随后的奥巴马立刻抢过了这个名号。到了懂王,则更是一言难尽。

相比之下,桃色缠身的克林顿却是评价颇高。毕竟,他是那段辉煌的“增长十年”的缔造者。

而在这十年中,中国又为美国经济贡献了多少呢?

1993年,全美298家巨头公司和37个贸易团体上演了一场美国版“公车上书”,联名要求白宫无条件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3年后,美国《商业日报》给出了那个至今仍被当做经典的数据:

中国卖给美国10亿双鞋,价值90亿;美国卖给中国387架客机,价值180亿。

但是,这段看似“你情我愿”的甜蜜关系中夹杂着的却是银河号、台海、炸馆等一系列冲突。最终,2000年的中美贸易总额飙升至744亿美元,比十年前翻了7倍,而克林顿也终于把中国放进了WTO。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抗议炸馆的人群

就在中美两个大国以“你是风儿我是沙”的姿态奔向新世纪时,世界的角落里却是另外一幅模样。97金融危机席卷日韩、东南亚、俄罗斯,两年后,拉美再次崩盘。可仅仅5年前,自由资本和全球化还被这些国家奉为“回春妙手”。

他们不知道,所谓自由,不仅仅是来时自由,走时也很自由。

来时繁花似锦,走时断壁残垣。

06 摆满美元的赌桌

自由,一个人格化的词汇。当它被用来定义冰冷的资本时,其实形容的是资本背后的意志。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意志是属于国家?人民?还是那群最贪婪的人?

亚非拉用优惠的税收、低廉的成本争取了资本的到来,推高了股市楼市。发达国家的资本被价值洼地吸引而去。而它们的每一次撤离,对底层民众而言,无疑相当于被洗劫了一次。

1999年,就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7个月后,WTO部长级会议在西雅图举行,5万示威民众将会议场地围的水泄不通。很多年后,这次会议有了一个雅致的别称——“催泪瓦斯级部长会议”,也由此成为了世界反全球化运动之肇始。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其实,也不能怪美国民众如此激进。数据显示,自里根时代开始,美国中低阶层收入一直徘徊不前。而这些年跨国公司市值成长了多少,则是有目共睹。

2000年,小布什上台,第一时间请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吃饭。俩人在华盛顿的中餐厅,卷着饼就着葱,干掉了一只北京烤鸭。

当年,满脸青春痘的小布什骑着车跟在父亲后面,也是一个地道的胡同串子。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布什父子

与老布什一脉相承的外交策略、克林顿末期开放的金融分业管制、信息互联网行业的浪潮、世贸双子塔的轰然倒塌,让中美关系在资本的调和下愈发深入,一直延续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等到奥巴马回过味儿来想要“重返亚太”时,却发现早已掀不动这张摆满美元的赌桌了。

07 割裂华尔街

奥巴马很有趣,看看他两次当选时的票型,铁锈区与华尔街离谱的同时成为了他的票仓。而在经历过08金融危机和占领华尔街的动荡后,这两波人早已水火不容。

事实证明,还是苦哈哈的打工人更容易被肤色和演讲能力蛊惑。如今,他们不仅仅是收入停滞不前的问题了。借用英国《观察家报》的话说:

资本把工厂开到了亚洲。亚洲人挣了工资,政府挣了税收,资本挣了股价,倒霉的是谁呢?

华尔街和硅谷的精英们躲在被霓虹妆点的玻璃幕墙后,看着两幅面孔自由切换的奥巴马,笑而不语。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奥巴马的亲民做派

2016年,美国就业率创了历史新低。而为了维持失业人口生计,国债规模却创了新高。

那年大选,高傲的民主党派出了比奥巴马更“建制派”的希拉里,选择完全无视底层的呼声。共和党则孤注一掷的打出了懂王这张牌。在年末奠定胜局的那场“葛底斯堡演讲”中,特朗普声称将完全不信任华尔街。这种公然的政治割裂,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然而,特朗普赢了。

08 掀桌子的懂王

从1800到2020,每次世界秩序的改变都伴随着全球化的开始或终结。人类以全球化的发端打破壁垒、开启“盛世”,再因全球化造成的不公步入冲突、重塑壁垒。

1840和1971,西方领头羊两次叩开国门。目的类似、方式不同、结果不同。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许是昏庸的大清没有明治三杰那样的领导者,也许是苏联钢铁洪流的压迫,也许是罗布泊绽放的蘑菇云。

如今,这些曾经的风云际会,全都安静的躺在了历史的尘埃。而当特朗普开始公然将经贸这个中美关系压舱石污名化,我们就应该清楚的知道,懂王才是那个敢于掀翻赌桌的人,掀翻已经持续40年之久的全球化的赌桌。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掀桌子的懂王

至于掀桌的底气,自然是那些视全球化为仇寇的美国打工人。

他们愿意相信地球是平的,愿意相信上帝终将惩罚富豪,愿意相信消毒水能治愈新冠,愿意相信懂王真的什么都懂。

当然,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在美国打工人被自家资本蹂躏了二三十年之后,“红脖子化”已是无可阻挡的趋势,无论今年胜出的是懂王还是拜登。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没有义务改变美国的社会现实。面对是唯一的办法。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支持懂王的人群

我们真正应该想清楚的是,全球化之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09 踩下刹车的意志

之前的200年中,两次全球化的开启都是以西方领头羊为主导,叩开了东方的大门。

非常有趣的是,如今我们面对的是西方领头羊带头“闭关”的魔幻现实。东方则主导了“一带一路”、“RCEP”,期待着、建设着一个更加开放、连通的世界。

是的,我们需要市场,但我们从不收割市场。我们在亚非拉修路、架桥、筑水坝、拉电网,我们不会玩弄他国的股市、楼市,不会蜂拥来去,留下一地鸡毛。

因为我们背后,有一种东西叫做“国家意志”。

中美博弈下的全球化迷思:闭关与入关,谁是未来?

中国援建的莫桑比克贝拉车站

而美国在克林顿时期找到了一种新的姿势,叫做“金融资本主义”。他们追求的不是基建全球化、不是制造全球化,而是成本洼地。一旦洼地被填平,他们会走的不带一丝感情,如同渣男。

他们说,这叫自由。

如今,特朗普走了,可他背后7000万支持者依旧狂热,他们想斩断的是那只“自由”的手,中国只是被政客塑造出来的“背锅侠”。然而问题是,当“红脖子化”无可阻挡,当“民粹”成为最有用的挑逗武器,未来的世界会不会更加魔幻而反智?

至于中国的未来,《纽约时报》总结的很好:

中国成功创造了自己的模式。它借用了一些西方的想法,同时也拒绝了一些想法。它在必要时向世界开放,并在适当的时机踩下刹车。

我们需要的,是在未来继续保持“拒绝”的智慧,以及“踩下刹车”的意志。

 

L (木秀林 林平行 行由心)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有道无术,术可成;有术无道,止于术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共勉之!
——————————————————————————————————————
免责申明,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用途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蜀ICP备16001794号
© 2014 - 2024 linpxing.cn All right reserved.